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升中前後受壓 自殺風險增

2017-05-17
■有團體以兒童自殺潛在可能量表作評估,以及早識別有情緒困擾的中小學生。 香港文匯報記者何寶儀  攝■有團體以兒童自殺潛在可能量表作評估,以及早識別有情緒困擾的中小學生。 香港文匯報記者何寶儀 攝

逾三成被評有潛在自殺可能 當中逾半想過死超正常16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何寶儀)學童自殺引起社會關注,有團體以兒童自殺潛在可能量表作評估,以及早識別有情緒困擾的中小學生。結果發現,分別逾30%小五六學生及逾40%中一學生被評為有潛在自殺可能個案。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昨日表示,小五六學生面臨升學壓力,中一學生要適應學業、社交及身體轉變,自殺風險相應增加,「若學生感到無助及認為自己是別人負累,自殺風險較高。」

香港明愛與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合作就學童自殺風險進行調查,去年9月至10月以問卷訪問2間小學合共449名小五六學生,以及4間中學合共464名中一學生,並透過自殺潛在可能量表,就焦慮與鬱結、家庭困境及自殺意念3個方向查詢,得分11分或以上則被納入自殺潛在個案。

結果顯示,潛在個案的自我累贅感、歸屬受挫及無助感均較普通受訪者為高,當中以無助感得分差距最大。相反,潛在個案主觀快樂感、自我效能及復原力較普通者為低,尤以主觀快樂感差異最顯著。

自殺意念方面,有52.8%受訪潛在自殺小學生個案曾有想死念頭,遠較普通受訪者的3.4%高出約16倍。中學生潛在自殺個案則有48.6%曾有想死念頭,較普通受訪者的4.8%高出10倍。於單親家庭成長的學生自殺風險,亦較雙親家庭為高。

負責調查的郭黎玉晶指出,為「有殺錯無放過」找出潛在個案,是次評估較鄰近日本及東南亞國家及地區同類調查嚴謹,經社工進一步評估後,並非全部潛在個案均屬高風險。

她續說,家庭狀況及環境轉變,如升讀中學需適應新社交圈子等,更易令學童有情緒困擾。她建議家長減少責罵子女,「若學生感到無助及認為自己是別人負累,自殺風險較高。」

馬會擁抱生命系列助輔導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聯同香港明愛、香港撒馬利亞防止自殺會及生命熱線聯手推出「賽馬會擁抱生命系列」,識別受情緒困擾的學生,為其提供輔導服務,正與逾80間學校合作,預料3年內可惠及逾8,000名學生、家長及老師,並為有需要者提供500節情緒輔導。

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陳載英指出,青年負面情緒如處理不當,長遠會影響身心健康,甚至萌起輕生念頭,因此馬會希望聯合3間機構力量及經驗,為有需要者提供支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