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頂貫徹言傳身教」
曾燕紅教過的一班學生,一直關注老師在珠峰的安危,知悉她昨日返港,即相約到機場接機。最早到達接機大堂等候的學生梁芷靈表示,事前已跟同學們商量過這天安排,考慮到老師不愛浪費的性格,放棄了送鮮花的念頭,改為送上一個個溫暖的擁抱,並帶來了即影即有相機記錄老師平安歸來的重要時刻。
梁芷靈是曾燕紅任教的首屆學生,見證老師從不懂攀冰,走到今日成功去到「世界之巔」。梁芷靈形容曾燕紅是個「瘋狂老師」,尤其看見她第二次登山遇雪崩受傷,「在滿身傷痕、血流披面時仍無講過放棄」。從老師身上,梁芷靈明白到世事不一定盡如人意,但必須要做好自己,有耐心地逐步接近目標。她又憶述自己一度想要放棄往英國留學的夢想,幸得老師不斷鼓勵,最終克服學費等重重困難,成功圓夢。
她又說,就連學生自己想都不敢想的理想,如要成為醫生、律師等,曾燕紅都會鼓勵同學嘗試,又給予意見,激勵學生。在老師言傳身教之下,學生的人生亦有所改變,這比老師成功去到世界之巔,更讓人開心,「有人從蝦蝦霸霸變得會幫助他人;從自以為零(價值)變得相信希望、願意嘗試;亦有一些本來收埋自己的學生,這些年後變得充滿熱誠」。
她認為曾老師的真正理想是教育,登頂不過是教材,「既然學生覺得自己的夢想是難過登天,她才選擇這件對自己來說也是難過登天的事情去做」。
「準備毅力不輕言棄」
目前已經大專畢業的21歲學生盧澤鋒表示,知道老師成功實踐承諾的一刻心情激動,「預計登峰當晚大家都徹夜未眠,不斷透過facebook追蹤老師最新消息,得悉她成功,真是很高興」。曾老師在7年間先後3次登山,這段經歷對他而言有很大啟發,「老師過去兩次登山失敗均是由於天災所致,反映成敗不一定源於個人能力不足,但這並不代表就此放棄」,這份毅力教曉他,哪怕日後面對自己控制範圍以外難題,遭遇失敗也應繼續努力嘗試。
他指曾老師當年向同學宣佈要登上珠峰之後,開始進行一系列訓練,自己與一班同學亦有隨她「練山」,包括參加毅行者,完成麥理浩徑100公里行山賽事,「那時候我只是個渾渾噩噩的中學生,每日只會打機及玩,從未為自己的學業做過準備。」自從跟老師行山以後,經歷了刻苦練習,盧澤鋒的讀書成績亦有大幅提升,從包尾升上中游。畢業後,盧澤鋒與曾老師一直保持聯絡,感情深厚,有時會跟她打籃球、食飯敘舊。
對於有評論質疑曾老師登山的意義,盧澤鋒強調一班同學都認為這是一件美事,不會受一小部分人的意見而動搖。
「踐行承諾循循善誘」
現就讀運動及健康生活高級文憑的劉浚希,在中學時期有份在生命教育課見證老師的登山承諾,「那時候以為老師是『隨口噏』講笑,怎想到今日竟能成真。」他過往是個不愛讀書的學生,但曾老師身體力行的教學方法,正好引起他的學習興趣,「例如在1小時的課堂,老師只會用15至20分鐘教書,其餘時間可能是讓我們動手練習,或是帶我們走出去,配合課題生動學習」。
劉浚希續指,老師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如此壯舉固然讓人鼓舞,但真正讓同學改變的最大原因,源自老師一直以來循循善誘、悉心教導學生,他特別感謝老師引導自己接觸運動,「以前的我好懶,什麼也不願做。後來老師見有同學提及希望成為籃球員,找來了一位舊生組織籃球隊,邀請了我加入其中。」運動為他帶來很大改變,昔日的「懶學生」,今日一心想要考入大學,不想辜負老師期望。■香港文匯報記者姜嘉軒 撰文/莫雪芝、姜嘉軒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