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倪夢璟 上海報道)中國金融業近年發展有目共睹,恒生銀行(中國)公司副董事長兼行長林偉中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更直言「何止一個『快』字了得」,不管是面對國際金融風暴的衝擊,還是對外開放的步伐,中國金融行業「取得了驚人的進步」。他又認為,滬港兩地定位不同,雙城記在可見的將來仍將上演。
從1991年擔任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駐北京首席代表,到2003年在滬首開風險管理部門。10年間,林偉中看到外資銀行對中國業務的關注上升,並開始在內地設置總部/辦事處,「隨着中國市場業務擴大,越來越多企業需要對中國市場進行深入了解」。
單靠香港難了解全中國
以匯豐為例,2003年之前,其信貸審批等業務必須在香港完成,因為在內地沒有相關團隊。「我們發現,僅僅在香港就想要了解整個內地市場是不可能的。」由於一直管理中國業務,林偉中自然擔負起開拓中國市場的重任。
來到上海3周,林偉中即參與一個重要項目-匯豐入股交通銀行,而那時也被其稱為是中國經濟金融行業面臨的轉折時期。「投資交行其實就是看準了中國市場的機會。」在林偉中看來,15年前的中國銀行市場還有大量的空白,但中國的開放發展注定未來的輝煌。資料顯示,匯豐當時以每股1.86元(人民幣,下同)入股,持有77.75億股交行股份,佔該行增資擴股後19.9%,共投資144.61億元,這也是當時外資行參股內銀的最大單交易。
之後,中外資銀行的合作更加全面豐富,林偉中坦言,「過去好多人擔心中國的銀行要倒閉,但時間證明他們是錯的。」十幾年間,從無到有再到繁榮,不僅是很多企業的真實經歷,也是中國內地經濟發展的寫照。
上海總部經濟效應突顯
作為長三角龍頭,上海的發展讓林偉中驚歎,從最早期的外資銀行在滬開始恢復在華業務,到外資銀行法人化破冰,第一批外資銀行子行在上海進行註冊,再到上海的總部經濟效應逐漸突顯,林偉中笑言,上海實現「快快」發展。
近年來,隨着滬港通的開啟等,滬港兩地聯繫更加緊密,「滬港兩地有着各自不同的定位,不存在誰取代誰。」林偉中直言,「中國的資金總量、外匯儲備量如此龐大,需要穩走,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開放。」而香港的離岸中心功能不可取代,香港還將成為中企走出去的最直接平台。他認為,滬港雙城記在可見的將來仍將上演,且將得利於中國的經濟發展並發揮各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