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為滿足中國空間站建設的需求,航天員在訓練中採用虛擬現實(VR)等技術模擬太空環境,並進行空間站設備組裝、維修等訓練。目前,中國正在對載人登月進行前期項目論證,相信中國踏上月球的時間「不會太長」。
2003年,因出色完成神舟五號航天任務,楊利偉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他介紹,如今的航天員訓練已較以往有很大不同。目前,中國航天員正使用VR等技術,進行空間站組裝、維修及太空出艙等訓練。隨着航天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太空的年齡限制將越來越寬泛,他期待能夠執行載人登月任務。
楊利偉表示,今年將啟動第三批航天員的選拔活動。與此前的兩批航天員不同,這批航天員主要將在空間站上工作。在空間站中,科學實驗大增,航天員須有更多的知識儲備,因此,相關部門將從地方、社會上選拔工程師和科研人員,包括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且大都需要研究生以上學歷。新一批航天員會選拔10名至12名,其中女性為2名左右。
擬2022年建成空間站
北京理工大學鄧玉林教授團隊研製的空間生命科學載荷,日前搭乘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研發的「獵鷹9」火箭首「訪」國際空間站,被外界視為中美航天合作「破冰」的標誌。楊利偉對此表示,由於美國先前設立了限制中美開展航天合作的「沃爾夫條款」,目前美國航天界對中國航天界仍處於「屏蔽」狀態。然而,中國已與歐空局等世界其他航天機構建立起非常好的合作關係,中美開展航天合作也將是大趨勢。
據了解,中國計劃在2022年完成空間站的建造,該空間站將成為巨大的近地空間科學實驗平台。楊利偉指出,中國的空間站計劃是開放的,未來可以與其他國家進行艙內、艙外的科學實驗合作,甚至包括聯合飛行、艙段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