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金髮碧眼的美國青年,因武術結緣中國傳統文化,十幾載埋首浩瀚的古漢語典籍,致力於成為中國古文獻學研究的「國學家」。他一邊給中國的大學生講授傳統文化,一邊將中國文化向海外傳播,從一個中國文化愛好者變成了一位文化傳播的海外使者。他就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文史哲》英文版副主編孟巍隆(Benjamin Hammer)。
■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春麗 山東報道
《文史哲》編輯部因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份的登門造訪而聲名大噪。作為雜誌副主編,孟巍隆也因此見到了李克強總理,這張西方面孔讓總理駐足。「沒想到李總理會專門停下來和我交流。」孟巍隆感覺李克強總理很親切,又因兩人是北大校友拉近了距離。
雙語背景具傳播優勢
《文史哲》是新中國成立後創辦最早、影響最大的高校文科學報,素有「學報之王」的美譽。2014年6月,《文史哲》編輯部與歐洲著名學術出版社博睿(Brill)合作推出《文史哲》英文版,致力於向英文世界介紹中國人文研究最新以及最富代表性的成果。
主編王學典說,語言翻譯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瓶頸和障礙之一。尤其是古代哲學、歷史和文學,比如「仁」、「禮」、「道」等抽象主題性思想的翻譯,頗令人費神。
孟巍隆就是英文版專門引進的業務骨幹,他不僅是山東大學獲得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的第一位歐美人,還是北京大學獲得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的第一位歐美人。雙語背景兼具中西方漢學研究優勢,孟巍隆的「加盟」為《文史哲》英文版的海外發行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因為我能比較好地跟海外的漢學界交流溝通,我希望能把學到的中國傳統學問傳播出去,讓更多人受益。」孟巍隆如是說。
操一口流利的漢語接受記者採訪,成語、古詩、俚語、歇後語,信手拈來,孟巍隆對漢語文字的掌控已無異於國人。
十年寒窗一心學漢語
孟巍隆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他從小就對異國風味的中國語言產生了興趣,他喜歡「別致」的中國文字。在學了一些簡單的漢語單詞後,1998年,孟巍隆以交換生的身份來到南京大學進修漢語。
2002年至2005年,孟巍隆師從山東大學古典文獻學教授、博導劉曉東先生,攻讀古典文獻學研究生。他和中國的研究生一起上課,一樣的教學進度,一樣的教學方式,對一個外國人而言其難度可想而知。
老師說方言他聽不懂,普通話語速快了他也聽不懂,跟上了老師的語速又聽不懂講課內容,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這些他根本就沒聽說過。孟巍隆說,課後他就借同學的筆記抄寫。他放棄所有賺錢的機會,每天回家閱讀古文,認真複習功課。
劉曉東教授依然記得,初學國學的孟巍隆曾對他說:「劉老師,我很喜歡你的『吐痰』。」其實是「談吐」。每每提及,劉曉東教授都忍俊不禁。
劉曉東教授印象深刻的是孟巍隆的研究生畢業論文,他用文言文撰寫序言,頗令其驚訝。「文字非常清通。這是對他知識面的全面反映,反映了他的閱讀能力和表達運用能力。」劉曉東教授說,孟巍隆對古漢語有着強烈和執着的熱愛,他比中國學生更勤奮。
孟巍隆坦承,他發自內心的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熱愛肯定不亞於其他同學。在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孟巍隆回到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做了一名古漢語老師。
備受海內外泰斗讚許
不久前,孟巍隆翻譯了國際漢學名家安樂哲 (Roger Ames) 的《儒家角色倫理學》。孟巍隆說,雖然翻譯過程困難重重,但這本書意義重大,值得翻譯,值得中國學人、世界學人去閱讀、品味。
學術視野開闊,基本功扎實,兼具中西方漢學研究優勢,孟巍隆十幾年的勤奮讓他終獲古漢語學界的認可。他受邀參加國際漢學大會,更得到了國學泰斗許嘉璐、西方漢學名家安樂哲的讚許。
王學典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他很敬佩一些海外儒學研究專家,如杜維明和安樂哲諸先生,許多西方人把儒學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信仰。在他看來,孟巍隆則是他所見到的把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當作自己信仰的年輕一代的代表。
「如果沒有信仰做支撐,我們很難理解孟巍隆把連中國學生都視為畏途的冷門學科訓詁學作為自己十幾年來一以貫之的專業。」王學典感慨地說,他們是中國文化在西方世界的最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