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讀書人 > 正文

六小齡童 人生如取經 望世界皆知「美猴王」

2017-06-19
■採訪時,六小齡童時不時擺出各種猴王造型。 李望賢  攝■採訪時,六小齡童時不時擺出各種猴王造型。 李望賢 攝

「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人心中的美猴王,可能只有一個六小齡童。備受關注的六小齡童攜首部自傳《行者》日前在深圳西西弗書店與讀者觀眾見面,分享了自己行走生命的歷程以及如何用一生來詮釋「美猴王孫悟空」。■文:記者李望賢 深圳報道

據悉,六小齡童23歲時接演《西遊記》,經歷17年西遊路,成為家喻戶曉的美猴王。《西遊記》之後,他一直致力於推廣西遊文化,用了10餘年的時間,到幼兒園和小學中學,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院校,到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巴黎第六大學等近千所學校,和學生交流思考,希望通過自己的點滴努力,讓堅忍不拔的玄奘西行精神與永不言敗、不屈不撓、樂觀向上的猴王精神走向世界。

生於百年猴王世家

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出生於浙江紹興一個猴王世家。章氏四代猴王,從其曾祖父發端,到章金萊這一輩,共有11個兄弟姐妹。父親「六齡童」演猴戲時,每當舞台上的小猴子數目不夠時,就把家裡的孩子拉上台,但只有老二章金星從小展露天賦,是父親認定的「猴王」傳人,取藝名「小六齡童」,可惜17歲被白血病奪去生命。悲痛之餘,父親才慢慢將目光投向章金萊。

1982年,章金萊被中央電視台選定為《西遊記》劇組孫悟空扮演者,這一年他23歲,正式踏上「取經之路」,父親給他取了藝名「六小齡童」。這一去,就是17年。

這一版《西遊記》1986年在春節時首播,旋即引發巨大轟動,有的地方甚至出現萬人空巷看《西遊記》的情形,六小齡童也很快在海內外家喻戶曉。直到今日,每逢暑假,86版《西遊記》仍然於電視盒中粉墨登場,成為中央電視台歷來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

此外,86版《西遊記》還是中國戲曲猴戲藝術傳承的產物。六小齡童認為,中國猴戲是國粹藝術,有紹劇、淮劇、揚劇等藝術風格,各有千秋,手眼身法步七情六慾喜怒哀樂表現各不同。章氏猴戲吸取了各派猴戲的特長,創造演變為紹劇猴戲,在《西遊記》電視劇中,雖然融入了電視鏡頭,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表演仍然是最打動人的。

讀懂中國 先要讀懂《西遊記》

六小齡童說,拍攝西天取經的過程,也是人生之路不斷修行、自我反省的重要過程。《西遊記》帶給自己的不僅是演繹事業上的成功和榮耀,更有許多生活哲理與人生智慧的啟迪。裡面人物的正義勇敢、善良真誠、樂觀向上、自信執着,帶給人久久的感動。

在六小齡童看來,孫悟空是中國人的超級英雄,凝聚了中國人自由超越的英雄夢想。要讀懂中國,就要讀懂《西遊記》;要了解中國人,就要了解孫悟空。

近日,有外媒稱日本漫畫《七龍珠》中的孫悟空將成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形象大使,六小齡童也呼籲,中國的孫悟空應該成為2022年冬奧會的吉祥物。他表示,《七龍珠》的「孫悟空」這一漫畫形象確實從中國的孫悟空身上借鑒了很多,但「畢竟那個孫悟空並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孫悟空」。不過,六小齡童認為這提醒中國需要重視自己的傳統藝術形象。「我們希望孫悟空能成為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一個友好的橋樑,首先要有信心。」

近年來,六小齡童致力推廣西遊文化,他還與世界各地教育機構合作,設立了一些西遊文化的傳播基地。如英國中影文化研究院、吳承恩中學的六小齡童圖書館、雲南師範大學的六小齡童圖書閣等等。他說,「我願意將我後半生的主要精力傾注於此,吳承恩賦予孫悟空生命,我要賦予孫悟空靈魂,並且讓孫悟空真正騰飛起來。」

六小齡童透露,中美合作的3D電影《敢問路在何方》也正在籌拍,由《西遊記》電視劇原班人馬演繹,中方負責拍攝,美方負責技術協助。其中,帥氣的二郎神和小白龍,可能邀請中國台灣或日韓演員出演,全球演員與中國文化融合,希望創作出真正代表國家走向世界的藝術作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