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商務印書館(香港)出版的一套小書很有趣。系列取名「地鐵上的哲學」,收錄齊澤克與蘇珊.奈曼等當代知名哲學家的作品如《事件》和《為甚麼長大》等。書不厚,表述也頗具趣味,方便用通勤或就寢前的零碎時間閱讀,頗有些「大家小言」的意味。
讀罷齊澤克的《事件》,我竟然獲得一種久違的閱讀快感。這種快感並不僅僅建基在我透過這本定義並解釋「事件」為何物的哲學著作,收穫了哪些實在的理論,而在於我從齊澤克講述哲學概念時亦莊亦諧的筆法中,了解到一位哲學知識的推介者或者說普及者,該如何拿捏表述的分寸,以至於既能引來讀者的好奇與興味,又不至於顯得輕佻或嘩眾取寵。
因應此系列叢書的主題,《事件》中的章節以「第X站」命名。作者在「啟程」中解釋寫作此書的緣由,並在其後的六個章節中分別解釋「事件」這一概念的產生、發展、於不同語境中的演變乃至撤銷。在「終點站」中,作者向完成這場哲學漫遊的旅者交代了「好好注意」四個字。這句看似平淡實則意味深長的勸告,既完成了一場環形敘事,也進一步夯實了全書的基調,簡單來說,就是愛與生活。
齊澤克旁徵博引,從奧勒留的《沉思錄》到法國哲學家巴迪歐對於古代與當代婚姻圖景的比較,從莎士比亞數百年前寫下的知名悲劇文本到《羅曼史》和《世紀末婚禮》等最近二十多年面世的電影,試圖尋找舊時以及當下的文學家、思想家與藝術家如何透過不同媒介表述不同場域中發生的、形狀各異的事件,而這些事件不論出現的緣由、發展過程乃至最後招致的結局如何不同,均共享一個相似的特徵:它們都是意外,都是跳脫出尋常生活情境的、近乎「奇跡」的東西。
在不同章節中,作者花費頗多筆墨描摹愛與性。在作者看來,愛的發生、發展、創傷的出現、性與愛的關聯以及愛的消逝,均是「意外」的狀態,近似某種忽如其來或從天而降的靈感或奇蹟,不循常理,不受因果支配,甚至不隨個體意旨的改變而改變。它如此任性,又如此神秘,以至於從《聖經》到莎士比亞,再到葉慈的詩以及華格納的歌劇,人們不厭其煩地描述它,形容它,而愛的世界中卻永遠有新的、未知的領域有待開掘。甚至那些乍看上去與愛並無關聯的哲思與學理,比如拉康對於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又如黑格爾對於「理性」與「瘋狂」的讀解,也被齊澤克拉扯入愛的語境中。
如是做法並不會顯得刻意,反而為我們提示了思考哲學問題的另一個角度:在通常的由實在導向抽象的路徑之外,是否存在由抽象重返實在的可能?那些所謂的辯證法、張力與邏輯上的困境,是否都能夠在一段充斥着愛、性乃至暴力的戀愛關係中找到對應?作者化繁為簡的能力出色,每每能夠將一場形而上的哲學思辨,轉述為一段再實在再親近不過的愛情故事。讀罷全書,我們恍然悟出,原來這世上所有事情,固然往來折轉,曲折微妙,卻每每離不開一個「愛」字。
雖然括號中的補充文字偶爾會阻礙讀者閱讀的順暢感,但齊澤克並不是一個樂意「掉書袋」的作者。他總是盡量簡化文本的複雜程度,盡量將玄妙的表述放在人人熟知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一場愛情、一段罪案或是一個夢。在我看來,「地鐵上的哲學」有兩層意思,一則因為這本書容易攜帶,方便在返工與放工的路途中閱讀,二來也意在透過「地鐵」這個扎實的意象,暗示出作者將哲學思辨與日常經驗勾連的創作姿態。
面對忽如其來的事件時,我們時而感慨因緣際會,時而覺得無能為力,而這種無力與無奈,正正構成了生活中最微妙、複雜與不可言說的部分。了解事件的起落折轉,或許無法給我們帶來更恰如其分或者說更高質素的生活,但起碼為我們面對某些偶發與失常時,提供一種相對淡定從容的心態。齊澤克寫作《事件》,不外是想與讀者分享,哲學從來與生活息息相關,它的出現,不為刻意挑戰我們的學養與智商,而是為了幫我們看清起居、愛情與一日三餐中樸素的窘迫或歡愉。■文: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