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港文化港故事】文武廟文物多 文昌誕列「非遺」

2017-06-19
■文武廟「文昌誕」祭典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文武廟「文昌誕」祭典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中環港鐵站出來,沿蚋花街、荷李活道走,穿過一間又一間老店,就可以到達上環文武廟。說是「廟」,其實是建築群,由3幢建築物組成。正面看,由左到右依次是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

文武廟,顧名思義,就是祀奉文、武二帝的廟宇。文帝是文昌帝君,即梓潼帝君;武帝是關聖帝君,即三國時代蜀漢的關羽。不過,不是所有文武廟內祭祀的都是這兩位帝君。主管文運的神靈,有所謂「五文昌」,除了文武二帝外,還有大魁帝君、朱衣帝君、純陽帝君(也有不同的說法)。廟宇與祭祀,真可謂「一處鄉村一處例」。

每年,文武廟都會舉行「文昌啟智禮」。據東華三院助理策劃主任(廟祀服務)梁中傑解釋,「文昌啟智禮」由道教團體主持功德科儀,也就是道教法事。以去年為例,他們邀請了青松觀主持。道長在廟內燃點「文昌四寶燈」,並開啟「文昌青雲路」,讓善信祈求學業有成、步步高升。

走進廟內,抬頭只見一系列成於咸豐至光緒年間的匾額,依次是:「清 海景」、「筆彩刀輝」、「義重如山」、「道盛德至善」、「帝德同沾」,還有光緒皇帝御賜的「神威普佑」。

「清 海景」成於咸豐元年(1851年),當時香港剛割讓給英國不久,島上建設處於起步階段,位於山上的文武廟能遠眺維港海景,保佑來往船隻。在更早的四十多年前,維港曾是華南海盜活躍水域,清廷水師沒有海盜的辦法。

後來,在總督百齡的策略下,張保歸降,華南海盜陸續掃平。從此,香港海域才算是「清 海景」。

「筆彩刀輝」也是成於咸豐元年。「筆」是文昌帝君工具,職司文學與官祿;「刀」則是關聖帝君的武器,代表忠義與武略。兩者今日都供奉在文武二帝壇前,善信拜祭過後,都會摸摸「筆」與「刀」,祈求文武運亨,沾沾「彩」與「輝」。

至於「神威普佑」,更是文武廟重要文物。1876至1878年間,5個省份旱災,東華總理帶頭籌得16萬元善款賑濟災民,因此光緒皇帝御賜「神威普佑」匾額一副,以示「神威護蔭、普佑眾生」。直到1908年,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匾額一直懸掛至今。

銅鐘鑾輿逾百年歷史

除了匾額,廟內還有兩件逾百年歷史的文物──道光年間的銅鐘,以及同治年間的兩座鑾輿(即盛載神像的轎子)。以往盂蘭祭祀後,主祀人會把文武二帝神像請到鑾輿上,巡遊「四環」(即西環、上環、中環和下環),相信是香港可考的最早盂蘭巡遊活動。

時至今日,文武廟除了是法定古蹟外,其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文昌誕」祭典,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象徵社會大眾對文武二帝信仰的肯定。

葉德平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副講師

學院網址:www.cuscshd.hk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