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立之嘆科學工程學生大減 倡高數入DSE核心科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子優)創新科技人才的培育對香港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港科院院長徐立之昨向逾300名中小學老師分享其創科教育歷程,提及從小已熱衷實驗及從中「發現破綻」,這是他踏上科研路的第一步,並藉此鼓勵老師觀察學生的日常表現,發掘他們的長處。他又慨嘆近年選讀科學及工程學系的學生大減,不少大學生的數學基礎薄弱,在校內要「進補」,情況值得關注。他表示,稍後將與候任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及相關官員會面,提出調整文憑試核心科目比重,盼與政府共同營造更佳的科技人才培訓氣氛。
團結香港基金昨日與教育局合辦「科技創新發展與新一代未來」講座,邀得徐立之主講。原來徐立之在中學時期已發現自己喜愛做實驗及精於設計,具創新意念;中五時更為學校的活動親手設計及佈置禮堂。他也關注細節,這對科學家來說十分重要,因發現破綻是每個研究的新起點,「老師不妨從學生的日常表現發掘他們的長處,放手讓學生去探索。」由於生物科成績優秀,他考入中大生物系, 踏上科學家之路,現時更成為蜚聲國際的遺傳學專家。
工程系生竟因數學差不被續約
對於香港的科研發展,他指現時港生大多為前途選科,高中有近半數學生完全沒有修讀任何科學相關科目,遠遠比不上美國等發達國家的100%科學修讀率;學習高等數學知識的學生比率亦持續下跌,有礙本港科研人才的培育。
他留意到新學制下,不少大學生的數學基礎薄弱,升上大學後要補底,學習更多高級數學,甚至有部分工程學院的本地畢業生因數學不濟,而被銀行業拒絕再聘任,轉聘數學較佳的內地生,情況值得教育界反思。
調整課程比重 勉學科學知識
徐立之引述港科院在今年1月發表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研究報告,指上述問題與現時新高中核心科目所佔比重過高有關,認為應作出調整,並檢視現時大學過分強調「3322」收生要求,他鼓勵更多學生學習科學知識。
他指教育局需調低高中課程核心科目的比重、平衡文理學科教育,讓學生騰空更多時間修讀理科選修科,並建議分別提供基礎和高階程度單元課程供學生選擇。
他又建議當局考慮將高等數學的內容納入核心數學科中,並轉化成3個新選項,如文科、商科及理科的數學。
被問及上述建議實際運作起來會否有困難,他認為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有助因材施教,相信問題不大,惟學校要詳細探討當中的資源分配。
為讓新一屆的政府官員了解研究報告的建議,徐立之希望盡快與候任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及考評局的代表會面,「學界的支持聲音很清晰,我們的建議不是要改動整個學制,而是作出一些調整,但這不是一年就可以搞掂,由商討到推行出來也需要兩三年時間,所以要盡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