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特寫:避風塘「滄海桑田」 老漁民衣食無憂

2017-06-24
■世代打魚的伙叔慨嘆南區變化大。香港文匯報記者殷翔  攝■世代打魚的伙叔慨嘆南區變化大。香港文匯報記者殷翔 攝

今年73歲的伙叔,世代在香港仔打魚,至今他仍駕駛茈L的小漁船在避風塘來來去去。不同的是,現在駕船更多的是為消磨時光,捕魚也只為自己食用,不像以前是拿上岸出售,換取生活物資。他指,幾十年來尤其是回歸20年來,南區變化太大,以前的爛泥灘、亂葬崗,變成現在的高樓大廈,衣食住行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捉魚只為「畀家人嚐鮮」

伙叔的漁船沒有遊艇牌,因此不能賺遊客錢,只能做些鴨c洲老街坊的生意,載茈L們往返香港仔。他說:「肯定沒什麼錢賺。但是『做慣乞丐懶做官』,習慣了海上生活,不願呆在陸地上。」

伙叔早已獲政府分配公屋,子孫們也都轉行在市區工作。他和妻子衣食無憂,但每天仍駕駛茖漹齯p漁船在避風塘穿梭。他說:「咁係繼續打魚,不過夠自己食,留雥q仔女嚐鮮就算,唔會咱h賣。現在沒什麼魚了,魚價也很貴,還是自己捉的魚最好吃。」

伙叔對時代的變化很感慨:「以前避風塘比現在寬多了,從這裡到洪聖廟都是泥沙灘,海怡半島還沒有什麼人住。現在避風塘兩岸都變成公園,海怡半島變成高尚住宅區,鴨c洲都越來越多高樓大廈,幾十年前諗都唔敢諗(想都不敢想)」。

他表示,現在的衣食住行比以前好很多。以前能有口飯吃,有件補丁衣服遮羞就不錯了,過時過節才捨得買點豬肉。現在人人住高樓,上茶樓,去超市什麼食品都買得到。政府給公屋、給津貼,再無窮人。不過,他還是挺懷念當年能打到很多魚的海上生活,不太習慣海越來越窄,高樓越來越多。

伙叔也對子孫們的生活憂心,認為樓價那麼貴,後生仔怎麼買得起?「想當年,有條船就有家,就能娶妻生仔,開枝散葉。」 ■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翔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