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近年用自住型商品房取代經濟適用房,為中低收入者提供住房,在內地是首創。但隨着自住房的建成,一些矛盾凸顯,比如同一小區自住型商品房與普通商品房共存,房價和物業費差距數倍,令業主之間在小區內公共資源的享用方面產生糾紛。
兩類住房樓價外觀差距大
按照政府規定,只要具有買樓資格都可以申請自主房,因為價格低,目前每平米均價2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比河北燕郊還便宜,因此能搖號抽籤獲得購買資格如同彩票中了大獎。不過,作為代價,自住房5年內不得交易,5年後交易增值部分需繳納30%所得稅。
近年北京新建小區大多配建自住房,政府在賣地時就要求開發商打包捆綁開發,明文規定不得用圍牆區隔商品房和自住房,這就使得在一個小區中,經常出現一邊是低密度的花園洋房、一邊矗立幾棟外觀粗糙的高層住宅的情景。而商品房和自住房的價差可能比外觀更大。
高女士所居住的小區位於北京東五環外,去年初買時9萬元/平方米,而今均價已到11萬元,而與她的家間隔一個花園的4棟20多層的住宅樓是小區配建的自主房,去年售價為2.2萬元/平方米。物業管理費差距同樣大,商品房每月每平方米7元至8元,而自住房則不到2元。
提高商品房定價轉嫁成本
記者在小區內看到,自住房與商品房以花園做隔離,自住房的樓前還種植了帶刺灌木,「當初開發商承諾花園歸商品房這邊,用帶刺植物做軟隔離,不讓自住房主過來,不過最近自住房主拉橫幅要求共享花園。」高女士稱,雖然公共資源佔用應平等,但有開發商承諾在先,樓價和物業管理費的差距又是現實,令她感覺不公平,自住房和商品房住戶都有不滿。
業內人士指出,過去政策性住房由政府補貼建設,而現在讓開發商捆綁開發,政策性住房的一些成本由開發商承擔了,開發商肯定會把這些成本轉嫁到同小區的商品房中,這就使得商品房定價提高,同一小區的兩類住房矛盾凸顯。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