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祖國廿周年,回顧這些年來的本港樓市,基本走勢是先跌後升;回歸後的首6年屬回落市,由1997年10月一直跌至2003年7月才見底,當中的轉捩點就是「沙士」一役。沙士過後,樓市隨即以大漲小回的格局,一口氣輾轉上升了足足14年,其間雖屢遇外圍風浪及本地辣招困擾,惟整體上升的格局至今仍未改變。
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陳海潮表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本港樓市發展開始興旺,市區戰前舊樓拆卸重建,工業用地改劃及新市鎮發展大型屋苑等均極速起步。目前不少傳統大型指標屋苑,如太古城,沙田第一城及黃埔花園等也是當年起建成,至今仍為區內指標及龍頭屋苑,足見當時項目的興建規模的宏大與大興土木的程度。
亞洲金融風暴掀近6年跌勢
伴隨着這些大型屋苑的落成及入伙,香港整體樓價亦不斷攀升。根據差估署提供的歷史數字顯示,1980年1月的私樓售價指數為18.3點,並由1984年17.2點的水平開始展開長期大升浪,升至1997年10月的最高點為172.9點,其間近14年的大漲小回中,樓價累升9.05倍,此乃回歸前的基本走勢。
1997年7月回歸後,當時差估署的私樓售價指數為167.2點,同年10月升至172.9點見頂,當時為樓市最瘋狂的時期。其後,樓市在九七亞洲金融風暴洗禮下,相繼經歷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2001年美國「911」恐襲,以至2003年「沙士」疫情等,隨着股災及過度借貸下,本港樓價一直跌至2003年7月觸底,大跌浪足足持續近6年。
翻查資料,樓價指數由97年最高位(172.9點)挫至2003年7月谷底的58.4點,其間累積跌幅高達66.22%,為本港樓市有史以來為時最長及幅度最深的跌浪。但同時間,跌浪亦成就不少人的入市良機,造就不少投資物業而致富的人,至今累積的財富已是幾何級上升,為今天的高樓價帶來支撐作用。
沙士後大升浪不及上世紀
從樓價走勢的歷史長河觀察,此亦為唯一具規模的真正跌浪,其他時期的跌市與之相比下,僅能算作高位調整而已。若按照2003年7月「沙士」最低位的樓價指數計算,截至最新公佈的2017年5月差估署樓價指數累升4.7倍。為繼回歸前1984年至1997年近14年共9.05倍升幅後,史上第二次最大升幅的時期。
恰巧的是,兩者周期同為約14年,惟是次升幅仍不及上次的9.05倍。以史鑑今,反映未來樓價再升亦非沒可有能之事,如基本因素維持良好,樓價可以是高處未算高,因今天各項影響樓市的因素與1997年時已不可同日而語,不能以當年的情況作為今日的指標。
過去近10年來,樓市持續處於超低息環境,加上供不應求的狀況並未明顯改善,造就多年來樓價一直長升長有。剛完成特首任期的梁振英上場5年來,常以辣招的手段遏抑樓市,試圖以減慢需求的方式,去換取增加供應的時間,可惜事與願違,效果未見顯著。
猶幸的是近5年來港府加快推地、增加供應的工作漸見成果,將有利接班的特首林鄭月娥繼續推展工作。該行預期下半年樓價走勢將較上半年有所放緩,料在反覆之中續創新高,料下半年整體樓價再有約5%的升幅。■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