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書展即將開始,愛書人可以逛展買書聽講座,出版業內人士亦可在「國際出版論壇」中交流取經。而早前,首屆「香港出版雙年獎」(下簡稱「雙年獎」)亦公佈了其得獎書籍名單。「雙年獎」籌委會主席李家駒感歎道,擁有一個權威專業的獎項是出版業界多年的願望,今日終於成真。今年的書展,除了看新書,不妨也找找這些獲獎書的身影,別走寶喲!■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圖:主辦方提供
據悉,此一「雙年獎」是香港首次舉辦的出版業界專業獎項,由香港出版學會在政府「創意香港」的贊助下,以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民政事務局、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貿易發展局及香港出版總會的支持下所設立,歷經近一年的評選工作才選出各獎項得主。
李家駒介紹道,整個比賽以意念技巧、出版經營和設計裝幀為評選準則,吸引了超過80間出版社提交400多件作品參賽。獎項共設立了十個類別,包括文學及小說、藝術及設計、社會科學、商業及管理、生活及科普、心理勵志、 語文學習、兒童及青少年、圖文書及電子書,每個類別均設「出版獎」及「最佳出版獎」。
初選階段由本港40間出版社的資深專業代表進行評選,選出各類別的「出版獎」作品;決選階段則請來兩岸三地十多名資深出版人和其他界別的專家,以小組討論形式,從各「出版獎」作品中選出最優秀作品,授以「最佳出版獎」。「每組評審都要包括內地、香港、台灣的學者專家。」李家駒說,「最終的獲獎名單反映出不同(規模、內容)出版社的特色,圖書的內容跨度也大,從社會議題到香港歷史......體現出本地出版業一定的百花齊放。這次也是難得有機會將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聚在一起,來聊聊出版。」
「雙年獎」發佈會上,各評委按類別公佈獲獎名單。到底有哪些好書?請隨小編看一看。
香港百年變!變!變!
怎樣才能讓小朋友直觀地感受香港百年來的變化?這個小漁村如何變成今日的國際大都市,這期間又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新雅出版社的創新繪本《香港百年變變變》就是由此發想,奪得「兒童及青少年」類別的最佳出版獎。書中用圖畫展現維港兩岸海岸線的變化,藉由這一固定地點的變遷來展示百年中的滄海桑田。其中更融入歷史、人文、地理、經濟、民生等小知識,讓小朋友一邊看一邊翻一邊找,歷史頓時也變得充滿趣味。
顧問兼決選評審嚴吳嬋霞認為,該書是「當歷史遇上新科技,擦出了火花」。原來,《香港百年變變變》不是單純的繪本,而是結合了擴增實境效果(AR effect),當讀者用專門的apps掃描書頁,就會看到關於該頁所描繪年代的短小動畫,比如啟德機場的飛機升降、叮叮車的出現,又或是日據時候的空襲轟炸,用立體的圖像、聲音和影像來讓讀者體會歷史瞬間。
「雙年獎」項目籌委會執行主席尹惠玲與記者分享該書的策劃過程。該書作者劉斯傑之前因為立體書《香港彈起》系列而為讀者所熟知。在尹惠玲看來,他善於繪畫,又願意做香港研究,是創作《香港百年變變變》的不二人選。「劉斯傑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去搜集資料,因為每幅畫都橫跨三四十年的時間跨度,沒有一張實際的、現成的圖片可供他參考,他要找到很多資料去判斷某個時期的建築、場景變化。」最終考證出來的結果細節豐富,獲得了歷史學家丁新豹的讚賞。至於將繪本與AR技術相結合,能立刻給小朋友以直觀的感受,增強他們探索書中細節的興趣。尹惠玲強調,在出版物中運用電子媒體,不應「為做而做」,否則因為電子媒體而干擾了小朋友的閱讀將是得不償失。
花園街的人類學家
另一本獲得評委大讚的是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研究》。作者郭斯恆是香港理工大學傳意設計系助理教授,從小在花園街長大的他,從城市和街道空間理論出發,細細觀察、剖析花園街不同攤檔特色;再加上檔主們的口述歷史,將這條老街的變遷娓娓道來。
嚴吳嬋霞評論道,作者將自己對街道的感情融入文字間,十分動人。「他本身是學者,寫來很有趣味。就好像帶着你重新遊花園街,讓你看到平日看不到的東西。他的眼光獨到、無微不至,雖然融入了大量的資料,但一點不枯燥。有數據,有調查,亦有訪問,非常豐富。」最讓她欣喜的還有書籍的裝幀設計,將書中的內容及氛圍準確傳達。如同許多招牌選用的字體,封面的書名也用隸書書寫,書脊則仿照線裝書樣式,有中國傳統文化味道。翻開封面,首頁拉開成一張白描的檔舖結構圖,直觀地介紹不同排檔三呎乘四呎的空間如何變身成為商品展示空間。水果檔有水果檔的擺法,書包檔又有書包檔的擺法,各有精妙之處。「這圖畫更勾起人填色的慾望呢。」嚴吳嬋霞笑着說。從內容到設計,心思盡在細節中,相信這正是該書得獎的原因。
珍惜當下 向死而生
繼《死在香港》系列之後,記者陳曉蕾花費三年時間尋訪調查,集結其成果的《香港好走》系列在「雙年獎」中奪得心裡勵志類別的最佳出版獎。
系列共包括《香港好走 有選擇?》、《香港好走 怎照顧?》、《平安紙》三本。《有選擇》聚焦病人面對死亡時的醫療選擇--預設醫療指示、預設照顧計劃、不作心肺復甦法文件、持久授權書等等,繼而牽引出病人、家屬以及醫務人員之間的想法和分歧。《怎照顧》則走訪醫院、護老院舍,在醫療政策和臨終照料等方面繼續深挖。《平安紙》則用溫暖的筆觸,述說遺書該如何書寫。
決選評審許朝英說,剛開始看到《香港好走》系列,覺得其設計老實,一看下去,才覺內容沉實,讓讀者了解社會資源、醫療系統及臨終時的各種選擇,情理兼備、引人深思。「它封面上寫着一句話:這本書,關於所有人。的確是!」他說自己用36個小時不眠不休閱讀該書,其中的許多案例讓他忍不住流淚。讀罷掩卷,感到思索死亡,令人更懂得珍惜當下。「這本書,你30歲未讀,對不起家人;40歲未讀,對不起朋友;50歲未讀,對不起自己;60歲未讀,則對不起國家。」他動情地說。
其他獲得最佳出版獎的還有《太古之道--太古在華一百五十年》、《王實味--文藝整風與思想改造》、《紫禁城100》、《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悅心文言讀本(全二冊)》及《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另有82本作品獲「出版獎」。電子書類別,因參賽作品未有達到評委標準,因此從缺。
在書展中,主辦方將會公開展示「最佳出版獎」得獎作品及所有得獎作品資料,大家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