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坭興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人帡上小學時已開始接觸陶藝,對於坭興陶從低谷走向復興,他則稱是得益於政府支持。
從業44年 醉心土與火
他回憶說,小學時學校對岸就是坭興陶廠,三年級開始就經常遊到陶廠去偷泥巴(陶土)玩,因為喜歡畫畫,認識了很多陶藝老師傅,對坭興陶萌生興趣。高中畢業後,李人帡開始上山下鄉,1973年欽州陶藝廠恢復生產專供出口,一個老師傅點名把他要回來,從學徒到雕刻班長到車間主任,到廠長,直至成為國際級大師,至今已從業44年。
李人帡說,坭興陶的藝術魅力在於不上釉不上彩而獲得「自然陶彩」,是藝術家創作與高溫窯煉、特定陶土融合的藝術產物,這「土與火」的文化奇跡正是坭興陶的魅力所在。
欽州坭興陶與江蘇宜興紫砂壺的原料都屬於「紅土」,但坭興陶的分子結構更緊密,因此可刻很小的文字,甚至可使用鏤空技藝。
不擔心傳承 更關心擴大
李人帡說,隨着社會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很多興盛一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陷入衰落,瀕臨失傳甚至消亡。2000年前後,欽州僅有幾家坭興陶廠掙扎求生。不過,坭興陶近年卻從低谷漸漸走向復興,乃得益於政府支持。現在欽州有上百家陶廠,從業人員過萬人,形成了一個較好的產業基礎和市場格局,甚至開展「互聯網+」新營銷模式,行業年產值達十數億元,政府更積極支持在當地高校開設了有關專業。可以說,現在面臨的不是如何傳承,而是如何發展擴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