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恒管清思】拼音始於漢末 兩字反切讀音

2017-09-29
■漢語拼音其實在漢朝已有,不過當時不是用英文字母來拼。 資料圖片■漢語拼音其實在漢朝已有,不過當時不是用英文字母來拼。 資料圖片

很多學生提起學習普通話拼音就很頭疼,覺得又是聲母韻母,又是聲調,很混亂,不知道怎麼把它們拼到一起;而且「拼音」這個概念,對很多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甚至有學生覺得這些都只是普通話才有的概念。

回顧歷史,「漢語拼音」這四個字固然是現代的說法,代表的是現代的語音學概念,構成漢語拼音的拉丁字母也源自西方,但是聲母、韻母、聲調,包括拼音等概念,卻是來自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

「拼音」的雛形,始自漢末。 由於佛教的傳入,大量的佛經被從梵文翻譯成漢語。在此過程中,中國人在梵文拼音方法的啟發和影響下,創造了用兩個漢字注出另一個漢字讀音的「反切法」,如: 「高,古勞切」。 「高」是被注音的「被切字」,「古」是「反切上字」,表示「高」的聲;「勞」是「反切下字」,表示「高」的韻和調。

聲調見於南北朝

到唐末,又有人參照印度梵文的字母,給漢語創造了表示類似現代漢語拼音中聲母概念的名稱「字母」,在宋朝形成了流傳至今的「宋人三十六字母」。唐宋是我國詩詞等韻文最發達的朝代,因此對漢字語音的探究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宋朝的韻書中,表示現代聲母概念的,有「聲」、「紐」等名稱;表示韻母概念的是「韻」,對韻的分類,稱作「韻目」、「韻類」等;聲調概念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那時就有了「平上去入」的「四聲」說法。

明朝中葉,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為了學習中文,他們開創了用拉丁字母標註漢字字音的先河。民國時期,中國人才有了自己的建基於現代語音學的注音方式,即發佈於1928年,至今台灣還在用的「國語注音符號」和「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

現行的「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開始實施的。與史上有過的幾種拼音方案相比,現行方案,應該是比較簡潔易用的了。

漢語是單音節的語言,方言與普通話一樣,都可以用現代語音學的概念描述,用國際音標(IPA)標註。

了解了這些,再回過頭看漢語拼音方案,是不是就沒有那麼難以理解了?■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講師 高蔚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