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最近一段時間幾個機構不約而同發佈中國外賣大數據後,圍繞着外賣而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就成了各媒體熱點,碰到善起標題的,可能會寫:下一代已毀在外賣手中。然而,標題雖然驚慄,卻不無道理,在仔細了解中國目前的垃圾產生及處理現狀後,確實會贊同下一代將在垃圾圍城中岌岌可危。
根據人氣外賣APP「餓了麼」發佈的大數據顯示,中國市場目前的用戶規模已經達到6個億,以去年為例,每周要點三次外賣的用戶佔比高達63.3%。而根據另一家第三方調查機構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周至少點一次外賣的高頻用戶接近8成,其中10.2%的用戶平均每天一次。有媒體按照「餓了麼」的數據進行了計算,發現這意味着「每周至少將產生4億個一次性打包盒和4億個塑料袋,以及4億份一次性餐具。」
有機構測算,一個外賣打包盒的平均使用時間不超過1小時,一支外賣塑料袋的平均使用時間更短至25分鐘,但要降解這些塑料所需的時間卻長達470年。目前,中國超過2/3以上的城市已被垃圾包圍,中國每年更將大約800萬噸塑料倒進海洋,而這個數字佔全球傾倒量1/3,當中絕大多數更是未經再利用的可再生資源。4億、一周、1小時、25分鐘和470年,當這些數字碰撞在一起時,產生的是深深地震驚;2/3、800萬噸、1/3,當這些數字疊加在一起時,產生的是對未來的恐懼和對世界的羞愧。
是的,我們在垃圾處理這件事情上確實是應該羞愧的。因為遍覽解決垃圾問題的所有方法和各個環節,我們現在都沒有做得很好,並且很多是做了十幾二十年仍然沒有進展甚至還在倒退。儘管垃圾分類早在2000年就有了多達8個城市的試點,但直到今天,拾荒依然盛行,而正規的垃圾處理渠道,也依然是以粗放型填埋為主,回收率低得可憐--以生活中的廢玻璃為例,歐洲的回收率高達90%,在中國卻高達85%都被混在垃圾中廢棄。又比如從2008年6月起實行的「限塑令」,快10年過去,不痛不癢,有些商舖不能執行,有些執行了的卻因為膠袋太便宜而讓消費者感覺「無所謂」,更因為付了費而使用得更加理直氣壯。
在微信上關於「外賣的污染毀掉下一代」的文章下面,意外地出現了大反彈,許多人吐槽文章「站着說話不腰疼」,抱怨「講得再美好,你家裡沒人做飯,每個人都為生活奔波勞碌,你還有心思講這個嗎?」「為啥不說工資體系和社會呢?」「這事應該政府管」--言外之意「不賴我們」......看到這些,其實就明白為什麼垃圾分類20年仍然推進不了。
垃圾問題,從來就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性問題,不是政府或哪個人單方面做了一件什麼事就能解決的,它需要從國家立法、技術投入、公民教育、公共政策制定、回收系統完善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配套執行。如今被公認垃圾問題處理得最好的國家日本,倚靠的是一整套「3R行動」,即Reduce(源頭減量)、Reuse(物盡其用)、Recycle(回收利用),以及圍繞這三個環節出台的各種對策才得以實現的。其中最被人們廣為稱道的近乎「變態」的垃圾分類執行力,其背後是日本孩童從小學就開始接受的「社會課」上關於「怎樣丟垃圾」的詳細教育,以及街上沒有垃圾桶的強制減量、再加上亂丟垃圾會觸犯「廢棄物非法投放罪」並被處以5年以下監禁同時罰款1,000萬日圓(約70萬港元)的立法支持和重罰威懾。
垃圾圍城,誰都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