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局交宣基續養 4女將興奮:返母校指導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由宣基中學學生提出的「太空養蠶」計劃,早前獲國家航天局接納,更安排6隻蠶蟲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升空。「創新博覽2017」昨日舉行太空蠶轉贈儀式,由國家航天工程辦公室將太空蠶在地球繁殖的其中12條後代,轉贈予宣基中學繼續飼養。負責該計劃的老師周穎熙指出,負責研究的4名女同學已升上大學,她們得知轉贈消息後感到很興奮,並打算回校指導師弟妹飼養太空蠶後代。
該4名女學生於2014年參加「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由於中國是最早發明養蠶織絲的國家,加上中國從未試過將人類以外的生物帶上太空,故選擇以蠶蟲作為實驗對象,研究牠們能否在太空無重狀態下吐絲結繭,由蟲變蛹,並吐出質地更堅韌的蠶絲。
6蠶隨神舟十一號升空
在太空蠶轉贈儀式上,負責帶領學生的物理科老師周穎熙表示,在神舟十一號去年底升空前,學生已飼養過百條蠶蟲。她們經過實驗發現,如超過兩日沒替蠶蟲清理糞便就容易生病,甚至死亡,故在箱內加入對流風扇裝置收集糞便,因此現時已畢業的同學已經成為「養蠶專家」。
國家最終揀選了其中6條蠶蟲上太空,蠶蟲非常適應太空生活,其中5條更吐絲結繭。但由於在太空繁殖風險高,故須先經低溫處理,回到陸地後才解凍,並繁殖後代。
國家航天局送贈太空蠶的12條後代予該中學,並附上養蠶的說明書及指引,詳細交代飼養蠶蟲的特定環境要求。
較細小 溫度濕度難控制
周穎熙表示,太空蠶將於科學室飼養,並交由初中學生照顧。他指,曾上太空的蠶蟲曾接受輻射,體積較細小,但飼養方式不會有太大分別,較困難的地方在於控制環境的溫度及濕度,但太空蠶屬秋豐蠶品種,適應力較高,有信心可成功飼養,亦會餵飼新鮮桑葉。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總裁麥鄧碧儀表示,今次是在國家航天發展歷史上,首次有昆蟲生物隨太空人升空,甚具意義,但實現計劃前有不少問題需要克服,例如在升空後,蠶蟲如何在無人照料的情況下,自行生存72個小時。同時,蠶蟲離開地球時,需要承受極大衝擊力等。
她續說,由於研究困難高,在開會時曾「一度主動舉手放棄方案」,幸國家航天局科技人員堅持研究,指「這是學生的夢想,我們要盡量實現」,最終獲得解決方案。
她記得,去年10月帶着「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的得獎學生,親赴酒泉直擊神舟十一號升空,當時學生見證國家航天員首次將生物帶到太空進行科學實驗,都有深刻的感覺。
「港澳台同胞都可當中國太空人」
她指出,在酒泉期間,曾有學生詢問國家航天局科技人員,「會否有機會當中國太空人?」對方便鼓勵同學努力讀書,「無論香港、澳門或台灣同胞都有機會當中國太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