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醫生團體病人組織願「收貨」

2017-10-11
■最終方案中,醫委會醫生委員人數與政府委任委員人數比例維持1比1。圖為醫委會。資料圖片■最終方案中,醫委會醫生委員人數與政府委任委員人數比例維持1比1。圖為醫委會。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各界認為特區政府新提出的醫委會改革方案,已糅合了多方意見及要求。執業醫生團體要求減少特區政府「干預」及由選舉產生的委員比例仍佔50%,病人組織則要求由執業醫生直選產生委員人數不應達50%等,惟他們原則上願意接受方案,以免爭拗持續。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昨日指,特區政府的2017年方案原本建議醫專兩席,由原來特首委任改為醫專按照該學院的規例及程序選出,以維持醫委會委員組成包含16席選任及16席委任委員。

醫學界早前共識是醫專兩席維持不變,以保留醫專在醫委會的角色,然後醫管局的兩席和衛生署兩席各減一席,由全港醫生選出該兩席,即「歐耀佳醫生方案」。

優化「歐耀佳方案」

他續說,特區政府提出的新建議貌似接納了「歐耀佳醫生方案」,即將醫管局及衛生署的兩席改由醫專透過由6,000多名專科醫生選舉產生,與醫學界的共識接近,但內涵有所出入,即該兩席由全港超過13,000名醫生選出不同。不過,為免醫委會改革爭議持續,會接受特區政府新建議。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回應指,為推動醫委會改革,社協願意接受新方案,並期望立法會按正常程序及進度審議條例草案,令醫委會改革盡快踏出第一步。他又呼籲醫生組織代表停止拖延審議有關條例草案。

不過,他重申,原則上不接受醫委會業界委員由執業醫生以直接選舉方式產生,因容易出現「醫醫相衛」,損害病人及公眾利益。

彭鴻昌認為,新方案中新增兩名委員並非直接由執業醫生直選產生,而是由醫專以選舉方式產生,新增委員雖為選任,但應不會像執業醫生直選的委員般,純粹代表執業醫生的意見及利益。若醫專訂定合適的參選資格,所選出的委員仍能以醫學專業角度參與醫委會決策。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則聲言,新方案「兩頭唔到岸」,認為成為醫專委員門檻相當高,並非所有執業醫生都能成為委員,應將經醫專選舉產生的兩個議席,交由全港執業醫生選出,又稱新建議未經廣泛諮詢,相信草案還未達成廣泛共識。

張宇人籲勿不斷提價

《2017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主席張宇人反駁,有關修訂得到多個建制派及反對派跨黨派支持,僅有少數私家醫生反對。他認為特區政府過去已多次就議題作出妥協讓步,林鄭月娥更已釋出善意,奉勸少數醫生勿「冥頑不靈」,一再搬龍門,不要將現時的共識視為「已經袋落袋」,繼而再提要求,否則特區政府可能會乾脆將方案收回。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