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9個月呃錢近兩億 另20歲大學生失財10萬元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禮傑)騙徒手法層出不窮,本港今年頭9個月電話騙案雖比去年同期略少,受騙比率卻激增至82%,被騙財物亦上升28%至1.98億港元。電騙案中仍以假冒官員為主要手法,佔整體騙案69%,當中70%受害人為30歲以下,最年輕受害人為只得14歲的女中學生,被騙去7,000多元。警方呼籲市民若收到懷疑來電,可致電警方24小時防騙熱線18222求助。
根據警方數字,今年頭9個月共有716宗電話騙案,雖然比去年同期的732宗略少,但成功行騙數字則由419宗升至587宗,被騙財物則上升28%至1.98億元,受騙比率更由57.2%激增近25個百分點至82%。
眾多電騙案中,假冒官員仍是主要手法,宗數亦急升(見表)。
半數受害人不足30歲
近年電騙案受害人亦有年輕化的趨勢,警方商罪科偽鈔、偽造文件及支援組警司陳天柱指出,今年整體騙案中有約一半受害人為30歲以下;而在假冒官員案件中,年輕受害人更佔70%。
支援組總督察陳靜心表示,今年電騙案最年輕受害人為一名只得14歲的女中學生,事發在本年7月,受害人在深水埗住所收到自稱為上海執法人員的騙徒電話,被指在內地涉及犯罪活動,需要就案件交出保證金,否則會被凍結資產及判監。受害人因此到找換店,把折合7,576港元匯至一內地銀行戶口,她隨後發現受騙報案。警方指,東九龍總區重案組已接手調查,暫時無人被捕。
另外,本月亦有一名20歲本港女大學生被騙去10萬元,受害人收到以廣東話、自稱為入境處的騙徒電話,電話其後又轉駁到自稱為內地執法機關且操普通話的騙徒,騙徒說出受害人一名朋友的名字,指她朋友在內地涉及犯罪,威嚇她要為朋友交保證金,受害人遂匯了5萬元往一內地戶口。
翌日,騙徒再致電受害人,指其朋友在內地的金飾有問題,因此也懷疑受害人家中金飾有可疑,因此叫對方把金飾熔掉再匯款,受害人照辦,並再將5萬元匯至另一內地戶口,其後發現被騙,致電警方防騙熱線求助。
熱線阻30騙案 攔截8000萬
警方自今年7月20日成立反詐騙協調中心,並設立24小時公眾諮詢熱線,至本月19日上午收到7,042宗公眾來電,佔約一半為查詢,約25%提供可疑來電號碼,而約3%、即逾200宗為市民親身或其親友遇到騙案求助,熱線成功阻止30宗騙案,當中20宗事主沒有損失。
陳靜心呼籲市民,若收到懷疑來電可透過熱線向警方求助。
協調中心在警方內部也設24小時熱線,前線人員在處理涉及損失騙案的市民來電時,中心就會聯絡本港或內地銀行以攔截贓款。
中心至今共收到290次攔截要求,共涉近6億元,當中成功攔截約7,800萬元,當中個案以電郵騙案為主,另在內地攔截約18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