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隨想國】煠蟹

2017-10-31

興 國

秋涼時節的時候,老饕都想到的食物,應該是肥美帶有脂膏的中華絨螯蟹 ,也就是俗稱的毛蟹或大閘蟹。吃法自然是清蒸最好,也有用白水來煮食的。那麼,煠蟹是怎麼樣的烹調的方式呢?

煠這個字,廣東話有兩個讀音,一個就是說別人非常差勁的形容詞「鮓洁v(渣洁^的鮓,另一個是詐,所以有時候要在粵音字典中查這個字時,要查炸,這個字便會出現在炸字的後面用括號括起來,解釋是「將食物放在沸騰的油或水裡弄熟」。這樣的解釋,如果用在煠蟹上,到底是炸蟹還是煮蟹?就讓人搞不清楚了。

如果查《漢語大詞典》,也有兩個解釋,一個是「把食物放入湯或煮沸的油裡弄熟」,另一個是「把物品放在沸油裡進行處理」。顯然第一個才是烹調食物的方式,第二個是指處理物品而不是烹調食物,比如煉桐油,把藥物煠乾。煮蟹不會放在湯裡煮吧?蟹鮮味都被湯滲入了,怎會美味?把蟹炸熟更是有點不可思議。原來煠蟹不是蟹的烹調方法,而是蟹的一種。就是港人口中的大閘蟹。

十多年前,「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書,名叫《食俗趣話》,作者是薛理勇。裡面有篇文章的題目叫「大閘蟹應寫作『大煠蟹』」,文章說:「......中華絨螯蟹的個體最大,其單隻可達250克以上,所以一般以水煮蘸薑醋食之,而吳語中把水煮稱為『煠』(音同閘)......把食物放在沸水煮都稱作『煠一煠』,於是這種個頭大的河蟹就被叫做『煠蟹』或『大煠蟹』。」

不過,現在到江浙一帶吃肥美帶膏的河蟹,通通都寫作大閘蟹了,寫大煠蟹的話,恐怕很多人都不會唸煠字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