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又聞山中板栗香

2017-10-30

若 荷

去外地出差,車子剛駛上高速公路,就接到朋友打來的電話,說他們那裡要舉辦一個栗子節,特意邀請我去參加。

此次活動,村委特意開闢出一個多功能展廳,展出各種各樣的板栗產品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邀請上了年紀的老人,現場演示各種栗子的加工製作。屆時還邀請電視台、演員,某知名主持人等等。我不無遺憾地告訴他,此刻正在遠行的路上,這麼熱鬧的活動,今年只能錯過了。掛了電話,我將目光朝向窗外,看一座座山嶺從眼前飛逝,那滿山的植物中,就生長蚍々ㄡM有茼呇~、千年年輪的栗樹。

是到栗子採摘的時候了。當地有諺語說:「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亂趕集。」家鄉的梨子不多,核桃和柿樹絕對是不少的,而最惹人矚目的應該是滿山遍野的栗樹。我國是栗子的故鄉,西周時期,栗子就作為耐旱抗風的樹種在我國北方種植了。地處大山深處的沂蒙山區,到處可見栗樹的風姿,它們與棗樹、柿樹、核桃樹一起根植在亂石裸露的地方,為北方冷厲的山崖雕刻茷Cb的時光,時光荏苒,逾千年歲月,栗樹仍以茂盛的姿態,生長在北方的山地上。

在山東蒙陰的百花峪,隨便走到一個地方,都能看到大片的栗子林,在這大片的栗林裡,百年千年的栗樹隨處可見。春天栗樹開花,長長的花穗謙遜地垂荂A不認識的,很難想像那些細長的花穗會結出一種奇異的堅果。初秋,當葉還青b的時候,它們就被人摘下,剝開蓬鬆多刺的青殼,一顆顆扁圓飽滿的栗子就脫落出來,這個青殼當地人叫栗蓬。隨便去山裡哪個村莊,拐進村前蜿蜒的小路,就能看見路邊大大小小的空地上,擺滿剛剛摘下來的栗蓬,沿街而建的房屋門角旁也堆積如山,滿地小刺蝟一樣地滾動。

栗子的花不香,氣味怪得出奇,但它也得益於這怪異的氣味。在我們那裡,都知道它的花是可以用來驅蚊,栗花敗落的時候,採來編成一根根長長的繩索,掛在院外的樹枝上曬乾,夜晚在門外乘涼的時候,取來點燃,於縷縷青煙中,一縷特殊的氣息裊裊升起。這氣息令蚊蟲聞之喪膽,不敢侵犯。這細長的繩索,可謂是天然蚊香,盛夏的夜晚,蚊蟲雖然橫行,但由於點燃了蚊香,任它們飛來飛去,終不敢落於人們身上。

還在初夏,栗子剛剛坐果的時候,朋友帶我去過這個名叫安康的村莊。這裡不僅有千年古栗樹,還有被大家稱之為植物銀行的蘋果、秋桃等,山下的果樹及山上的栗樹,是當地村民主要經濟來源。秋天是村民最忙碌的時候,收完了秋桃又開始收核桃、板栗。秋收秋種,不亦樂乎。他們把最早的果實收穫期,當作一個節日的開始,那些節日中歡快的歌舞,就是收穫時節的古老的圖騰。

板栗素有「乾果之王」的美稱,而安康的板栗,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在當地也有屬於自己的美名。我想像茖滬茈s作安康的村子的栗子節,不久就看到了有關活動的文字報道。以栗樹、栗子為背景的照片上,有老人們糖炒栗子的畫面,有美麗女孩的花樣擺拍。看老人們面龐上的笑容,女孩臉上洋溢出的幸福,就知道這個活動的效果,就能讀出一股糖炒栗子的味道。

沂蒙山區的糖炒栗子味道甜美,但真正會糖炒栗子的人不多。我曾在蒙山腳下的另一個村莊裡看到過糖炒栗子的小攤,兩臂之圍的一口鐵鍋,裡面裝茪j半鍋黑色的鐵砂,鍋下一隻煤氣小灶,不大的火苗在炎炎陽光下似有若無地燃燒......原本緊繃的栗子外皮在小攤主人的攪拌下輕輕地爆裂,栗香自鍋裡飄出來......有人湊過去,撿一顆剝皮後扔進嘴裡,一邊吃一邊讚不絕口,不用說,每一顆吃到嘴裡,都會滿口餘香,甜蜜有加,回味無窮。糖炒栗子始於宋代,史書記載:用砂置鐵釜中,加以飴糖置火上炒熱,投栗其中翻滾滾翻炒炙,熟後栗殼呈紅褐色,去殼後果實鬆軟香甜,為小吃珍品。早年京津一帶曾流傳有關糖炒栗子的詩:「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寒火三更燈半灺,門前高喊『灌香糖』。」最初的糖炒栗子為石砂炒製,至現在,除了鐵鍋鐵砂炒栗,已然有了各種各樣的製作工具和方法。

栗子可以代糧,與紅棗、柿子等並稱為「鐵桿莊稼」。蒙山板栗的故事一直被傳為佳話。 據說,1941年抗日戰爭艱難的階段,日軍對我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式大「掃蕩」,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八路軍一一五師、山東縱隊及抗大一分校等後方機關相繼轉移到大青山一帶。日軍獲悉後,調集主力軍團及偽軍53,000餘人對我後方機關和抗大分校學員進行層層包圍,陷於敵人包圍圈的我方人員和敵人進行了殊死戰鬥,最終勝利突圍,卻因敵眾我寡,傷亡慘重,大量傷員被轉移至當地百姓家中,正值隆冬,遭受敵人搶掠的沂蒙山區的人民,在糧食斷絕的情況下以板栗磨粉做成乾糧給傷員充飢,使他們得以生存和救治。

板栗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不但美味而且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成分,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作用。《本草綱目》中記載:栗治腎虛,腰腿無力,能通腎益氣,厚腸胃也。北宋詩人蘇轍曾稱頌板栗:「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大概板栗曾去除過詩人身上的頑疾。南宋文學家范成大也曾經讚美:「紫燦山梨紅皺棗,總輸易栗十分甜。」大概詩人在品嚐板栗的過程中一時興起,留下千古詩詠。無論詩人留下什麼樣的詩句,都說明了板栗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字裡行間,透蚢麍味的嚮往與珍惜。

板栗不僅能糖炒,還是做菜的好材料,沂蒙山的栗子燉雞是最為講究的吃法。將栗子剝皮洗淨,撒入燉至九成的雞鍋之中,繼續加火輕煮慢燉,不久栗香入骨。栗皮最難生剝,沒有耐心的人家,栗子燉雞這道菜輕易不做,除非宴席不同尋常。所以生剝栗皮,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尋方研究的。有次去煙台,在有名的紅利海鮮市場遇到一位賣栗子的小伙子,一邊賣一邊開動機器給栗子去皮。那個小小的去皮機讓人大喜,竟然還有這樣的機器?不由分說抓起幾把栗子就往機器裡撒去。小伙子的生意不錯,有了這個特殊的機器,光顧的人必定很多。脫了皮的栗子,肯定不是用來糖炒栗子,也不單單為做一道栗子燉雞。將栗子打碎,與小米一起煲小米栗子粥,或做桂花板栗,正是入秋以來各路家庭主婦們躍躍欲試的。

「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亂趕集。」每當時間進入農曆的七月(陽曆九月),這個諺語便會響徹在耳邊,彷彿舉頭便是一粒粒、一顆顆果實,只需輕輕一觸,便以飽滿的身姿飛向你的手掌。秋天的樹迎茪荈均A任季節的風漲滿樹梢。沒有慨嘆,沒有感傷,只有收穫,以及喜悅。只為奉獻出一枚枚果實。當你走進沂蒙山區,走進我的家鄉,站在故鄉高高的山上,抬起頭,就會讓人振奮出一份希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