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登陸本港的士市場,向全面推動香港無現金交易邁出重要一步。據傳微信支付也將緊隨其後,與其爭奪市場份額。這兩大運營商在內地的士市場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倚仗雄厚的資金實力,在推廣初期瘋狂燒錢,投入資金數億元(人民幣,下同)對司機和乘客實行「雙補貼」政策,終成功改變國人的付費習慣。此外,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均與內地打車軟件綑綁,亦是其能成功進佔內地的士市場的重要原因。
如今在內地的士市場基本一統天下的「滴滴打車」,是由「滴滴」和「快的」這兩間公司「戰略合併」組成的。在合併之前,兩間公司曾分別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支持下,對司機和乘客實行「雙補貼」政策。
2014年1月10日,「滴滴」宣佈推出補貼推廣活動:用微信支付的乘客每一筆車費減免10元(人民幣,下同),且額外補貼10元給司機;同時,提供10,000單免單,抽中的用戶車費全免。據「滴滴」官方數據,微信支付7天補貼過2,000萬元。「滴滴」與微信支付隨後又繼續投入2億元「請全國人民打車」。
另一邊廂,「快的」也不甘示弱,於2014年1月21日宣佈,「快的」的乘客只要使用支付寶付款,每單獎勵10元(每天兩筆封頂),司機每單獎勵15元。
支付寶和「快的」稱為此投入了5億元。如此瘋狂的燒錢遊戲,令眾多內地民眾趨之若鶩,其後雖然逐步減少到最後取消了補貼,但市民已經習慣了用這種方式付款,在內地的士市場基本實現了無現金交易。
不過,支付寶想將這一成功模式移植到本港的士市場,可能不似內地般容易,一方面在香港打的仍相對方便,叫車App遠未成主流,而就支付寶這次的公佈看,未有與本港打車App綑綁,乘客無非用不可的需要。當然,支付寶如果向乘客及司機作出「雙補貼」的話,情況則可能不同。 ■香港文匯報記者 涂若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