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互惠互利】兩地優勢互補 成最佳組合

2017-10-31
■深港在科技合作方面已經結出了許多碩果。圖為深港產學研基地其中一個實驗室。 香港文匯報記者何花  攝■深港在科技合作方面已經結出了許多碩果。圖為深港產學研基地其中一個實驗室。 香港文匯報記者何花 攝

「十九大報告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很多港青意識到了新機遇,紛紛帶着項目來內地找投資、找合作夥伴。同時,很多港青也看到了內地與香港年輕人各自都有不同的優勢,兩地優勢互補會成為最好的組合。」港青創業家鄺海翔表示。作為香港青年創業家總商會主席,鄺海翔比以前更忙了,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的當天,他一天跑了三個城市:廣州、佛山、深圳。

其實,早在五年前,他就開始在珠三角不同城市與青年交流,整合各地青年商會資源,發現有很多項目可以對接香港資源、內地資源,也看到很多機會,但當時還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粵港澳一體化的趨勢,所以推動起來比較難。

今年下半年,該商會組織了好幾場港青與珠三角城市的交流活動。港青開始主動帶着項目到廣州、深圳、佛山等地和政府機關、商會、協會交流,了解當地創業政策,希望借助商會平台助其北上發展。

服務內企 做國際化市場

「不僅僅是港青北上發展,我們也可以服務內地企業走出去。」鄺海翔本身是做品牌顧問和線上線下推廣業務的創業者,在香港給120個國際性企業做過品牌策劃,公司有豐富的經驗,他希望將公司的經驗移植到內地,服務內地企業做國際化市場。

他介紹,商會也有熟悉國際性法規的法律人才,內地企業走出去遇到的產品版權、產品知識產權類問題,都可以獲得諮詢服務。

看好「新港資企業」崛起

鄺海翔看好「新港資企業」的崛起,「商會有個創業項目是做智能醫療的,研發可以代替人類骨頭的醫藥物料,比如人體膝蓋的半月板受損,用極小的針孔注入該項目發明的醫藥後,它在人體內就可形成具備半月板功能的物體,解決部分骨質患者的健康難題。而內地恰恰醫藥生產類企業多,雙方完全可以合作。」

在鄺海翔看來,兩地青年各有優勢,「兩地青年可以共同組建團隊,這需要雙方更加頻密地往來,加深交情、增進了解。」各自發揮優勢,一定能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國硅谷」做出成績。■香港文匯報記者 毛麗娟 深圳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