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長假無功課 或振學習意慾

2017-11-10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Teen會與兩間小學,合作推行「復活假無功課 自主學習計劃」。香港文匯報記者柴婧 攝■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Teen會與兩間小學,合作推行「復活假無功課 自主學習計劃」。香港文匯報記者柴婧 攝

高小生更有動力返學 初小生「變懶散」未見效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香港學生常被功課纏身,學習壓力大,縮窄了自主學習和發展空間。有機構與小學合作推行「復活假無功課 自主學習計劃」,並由大學學者就900多名「無功課」及參照組學生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在長假中「無功課」而改以生活化學習目標代替的高小學生,假期後除更覺鬆弛滿足外,對功課的觀感成效評分亦有提升,且自覺學術能力更高。不過對於初小生來說,「無功課」假期未見有正面效果,估計是受擔心「放假變懶散」的父母心態影響。

是次計劃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Teen會,與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衛理小學及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今年2月至4月合辦。兩校共有471名學生加入實驗組,由學生自訂目標和實踐方法,取代常規復活假功課,當中大多與個人興趣和建立生活技能有關,例如學習清洗蔬菜、學懂單手踩單車、畫漫畫人物、打羽毛球等;另亦有458名學生作為參照組如常做功課,並邀得浸大教育學系教授譚肖芸在放假前後檢視成效。

研究發現以5分為滿分計,高小實驗組學生對假期的「鬆弛滿足感」有4.13分,明顯高於參照組的3.88分;而「無功課」的高小生,假期後對功課認同感有提升,相反參照組的學生,則覺得假期功課「愈做愈無助當前學習」。研究又請學生假期前後自評學術能力,以4分為最高計,「無功課」高小生評分由3.1上升至3.33,而參照組的評分則與放假前相若。

校長:讓學生有機會自我探索

參與學校對計劃反應正面,亞斯理衛理小學校長林德育認為,長假「無功課」可提升學生學習動力,日後會循自主學習方向,調節學校政策,讓學生有「留白」的機會自我探索和發展。基慈小學校長趙潔華指,只着重學業成績,會忽略學生的個人自理能力,而自主學習方式可照顧個別學習差異和有助校方了解不同學生的興趣和專長。

基慈小學老師葉佳補充指,給學生留有空間引導他們合理安排自己想做的事,亦可令其學習興趣有所提升,通過完成目標亦可增強獲得自信心,例如有學生自學做機器人,令他對科學相關興趣更大,小息時亦會主動與同學分享討論。

不過, 研究數據亦反映,「無功課」對初小生來說未必有幫助。在放假的「鬆弛滿足感」方面,「無功課」初小生自評有3.87分,較參照組的4分略低;而對於功課有助學習方面,初小生不論有功課或「無功課」,在假期後的觀感都變差,「無功課」的跌幅較明顯。另外自評學術能力評分,「無功課」初小生亦由3.64分跌至放假後的3.38分。譚肖芸解釋,因研究數據主要來自學生自評,由於初小生更易受父母影響,令所得評分與預估情況有出入。

老師:引導家長思考子女發展

而事實上參與計劃的老師葉佳亦表明,學校推行「無功課假期」時確遇到部分家長反對,質疑學校特立獨行,擔心做法影響學生學業成績。她表示,學校需要與家長溝通,引導他們思考什麼對子女發展最為重要,又強調正因為整個學界氛圍都「需要」學生做很多功課,學校才更要帶頭先行動起來,減輕學生不必要的壓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