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關心孩子學習進度,但亦可能因而加深學生壓力。有份參與是次計劃的學生家長蘇太,對「假期無功課」的理念讚賞有加,認為計劃增加了親子時間,改善了親子關係,而自主學習更讓孩子的責任心、執行力有所提升。不過她亦坦言,不少家長屬「成績先行派」,未必能接受假期無功課,自己曾於家長群組透露兒子假期全無功課,令其他家長大呼不可思議。
小三生蘇日朗在以學習洗菜為目標代替復活假功課,他指過程中發現洗菜步驟複雜,自己缺乏耐性,幸得母親鼓勵,才堅持過來。他認為從中學到了學科以外的知識,明白母親準備一餐飯不易,總結是次「無功課假期」的心情為「興奮、好奇、恒心、耐性、感恩。」
「怪獸家長」未必接受
蘇媽媽則表示,自己並非「怪獸家長」,一直也有覺得以往長假期的功課過於沉悶,會鼓勵兒子跳出框架去學習感興趣的內容。
她指出,功課量與學業成績未必成正比例,也不擔心長假期無功課會影響成績,但坦言不同人想法未必一樣,其在家長群組所接觸的其他家長,便覺得孩子長假期無功課是不可思議的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