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城消化科聖手劉思德:早救一個是一個
「腸癌」是粵港澳地區民眾健康的隱形殺手。廣州南方醫院消化科主任劉思德10年前率先起草內地首部《早期大腸癌內鏡診治規範》,更牽頭推動廣東早癌免費篩查活動。出於一個醫生對於生命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早救一個是一個」。過去2年,上萬民眾受益於初篩發現並及時治癒。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
腸癌已經成為粵港澳地區,潛伏在民眾身邊的第二大「隱形健康殺手」。以廣州市為例,兩年前,廣州開始啟動大腸癌免費篩查項目。隨後,11個月的初篩發現,「有問題」的民眾達18,457人,但超過八成人卻因為懼怕腸鏡檢查、嫌麻煩等原因,不願去醫院覆檢。
廣州市疾控中心數據顯示,廣州大腸癌發病率達34/10萬(每10萬人有34例),高於內地平均發病水平。廣州近九成的大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治療效果非常差。為提高早診率和治療率,降低未來發病率和死亡率,廣州成為廣東首批啟動大腸癌篩查工作的區域。
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及要「建設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在劉思德看來,這就是醫院的患者隊伍能縮小一些,患者的愁容可減少一些。
早期篩癌治癒率可達98%
多年來,晚期腸癌的5年生存率無明顯改觀。僅從這一點而言,腸癌的預防意義比治療意義更大。2015年,以劉思德為首的南方醫院消化科致力於聯合廣東省政府,推動早癌免費篩查公共活動。
「如果早期發現,就能達到98%的治癒率」,把癌症防禦在可控階段。現實難題是,大腸癌的早期篩查率一直徘徊不前,僅約10%。
劉思德說,大腸癌與痔瘡的症狀相似,都容易出現便血,加上有「十人九痔」的說法,很多人發現肛門口有異物,有便血或者疼痛都會認為是「痔瘡」,自行服藥了事。
劉思德續說,與肺癌、肝癌等相比,大腸癌的特別之處在於癌症形成前大多會先出現大腸息肉這一明顯的特徵,並且演變過程相對緩慢,從腸息肉發展成腸癌大約需要7至10年。簡而言之,早期的大腸癌是無特異症狀的,想要防治大腸癌,關鍵需要早發現早治療。
40歲後宜照首次腸胃鏡
身兼南方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的劉思德,結合他的臨床經驗,投入到大腸癌的早期診治研究領域。10年前,內地首部《早期大腸癌內鏡診治規範》就是由他起草制定,不僅為青年醫生帶來詳細指引,也為患者謀取更專業的就診條件。
這背後的努力,劉思德並不願意濃墨重彩講述自己的辛勞,他更希望外界把目光聚焦到早癌篩查,倡導把大腸癌的診斷重點放到癌前病變的新觀念,「40歲以上,盡量做第一次腸胃鏡檢查」,成了近年劉思德的口頭禪。
致力協調臨床科研及教學
為了更大程度的推廣早期大腸癌診療技術,劉思德深感一己之力太單薄。他後來想到以高級研修班的形式,輔以互聯網的優勢,為行業培育更多新鮮血液。
劉思德帶領的南方醫院消化科室享有45年大腸鏡臨床經驗、38年早期大腸癌臨床和科研基礎,多年來為海內外培訓內鏡醫生2,700餘名。這份享譽業內的成績單背後,有劉思德貢獻的多個國內和世界級「第一」。
「我們要不斷創新學術才會有進展,技術成熟後再向外,向邊遠地區推廣,培養更多年輕醫生,受益更多患者。」
劉思德科室的小楊透露,為了更好地協調臨床、科研和教學,專家門診有限時限量的規定。
逢周一是劉思德的門診時間,周二和周五是他主刀的手術時間。一般而言,劉思德這個級別的主任醫師,一天接診不超過10個。在南方醫院消化科室的記錄冊中,最多一天劉思德看了20多個門診,也曾一天做過20多台內鏡下檢查診治手術。有時候,聽到「供不應求」的反饋,劉思德也深感無奈:「一個醫生累死累活也看不了多少病人,也沒少乾着急。」
組精查聯盟覆蓋粵60醫院
一個消化科室,一家醫院的影響覆蓋率太局限。怎樣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創新醫療服務陣地,成為他縈繞在腦海的難題。經過很多次學術會議,參與過政府組織的專家調研,最終他憑借自身的專業號召力,在兩年前牽頭組建了廣東省早癌精查聯盟,覆蓋廣東近60家的三甲醫院。
「挽救一條生命,可完整一個家庭。」在劉思德的初期目標中,「一年要發現500例以上消化道早癌患者,如此就可以保護500個家庭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