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謝曉瑩入行5年,當初得到正在交往並準備結婚的男朋友高潤鴻鼓勵,才能下定決心走入粵劇界,之後更創辦香港靈宵劇團。要成為粵劇演員要求多,包括聲、色、藝、體能,同時有很多規範,不如話劇般自由。她直言要做一個合格的演員已經不容易,若果要脫穎而出要求更高。當演員齊備所有基本功,進一步是揣摩角色,需要演員修養、人生閱歷、對文字的理解,「劇本不會寫他是什麼人,你要在字裡行間找出他是什麼人。比如一個人一開始溫柔,之後很變態,一定經歷了某些巨變。」
謝曉瑩自言劇團租場貴,戲服更是上萬元,幸好母親及丈夫支付部分金錢,才可應付。學費亦是另一筆不可缺少的支出,「但又變成香港演員的難題,想進步,但沒有錢,怎麼辦?」現時演藝學院及八和會館均有提供粵劇課程,費用較低,已經較以前好。她說以前行業較保護性,除非是師徒、親屬,否則很難入行,缺少機會。投身粵劇支出大,她原本覺得是「未見官先打30大板」,但慢慢明白這是成本,「粵劇收入與付出未必成正比,最重要是,你是否愛(粵劇)?」
另一位新秀吳立熙感同身受,指出在香港做大戲成本大。內地政府會全額資助粵劇團,又設有劇校,從小訓練學生,人才比比皆是;劇團會提供戲服,款式多,尺碼齊全,演員不必自費。「香港會注重包裝,製作美觀戲服,都是好事,但對初初入行的人是一個負擔,購買後又要找地方放。」他笑說買戲服差不多要數十萬,足以支付買樓首期。
吳立熙現時是二步針(二、三線演員),他形容如同做自由職業者;雖然請老師成本高,但練習十分重要,唯有學會量入為出。另一難處是在香港演出的角色變動大,「今日做武將,第二日做貪官,第三日做老人,每一個角色說話及走路方式已經很不同,剛入行,其實很難兼顧,但作為第二梯隊,什麼都要做,好難日日做不同角色,而做得好。」
問及兩位新人怎看粵劇前景,謝曉瑩輕嘆一聲,指出現時最大問題是沒有時間及資金排練,令表演質素下降。「政府不是應該養劇團,而是應在配套上協助。」她舉例如資助半價票、排戲車馬費,曾有演員表示,他由另一地方坐的士趕來,排練十日付了千多元,但當中沒有任何收入,難以生活。「如果政府可以在個人藝術提升上協助我們,提供的資源愈多愈好,比如提供老師、課程等,或資助聘請老師及排練的費用;而表演能否自負盈虧,是劇團的責任,有競爭會比較好。」
吳立熙強調,以就業來說,很多老倌都說當粵劇演員能維持生活,但最主要看自己用什麼態度做,若視為普通工作,一段時間後會失去興趣,因為晉升的機會不大,所以保持當初熱衷好重要;另外,業界要思考怎樣增加新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聆聽不同界別對粵劇的看法。他以舞台劇《南海十三郎》為例,在話劇中加入粵劇元素,觀眾來看話劇,但在看話劇的過程中吸收粵劇故事和表演方式後,可能之後會有興趣看粵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