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媽媽就告訴我,當醫生特別好,我喜歡得到大人的表揚,7歲就從圖書館借很大的硬皮書放家裡,雖然我看不懂上面的圖片和文字。」
事實上,學醫並不是師妹葉鳴弦最初的奮鬥目標,她初中時深愛文學和藝術,並想在高中選讀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和視覺藝術。
不過,幾經思考,她開始明白這些愛好並不是自己想從事一生的職業,反而兒時對醫科的關注和沉澱,令她發現行醫才是心之所向,「我是感性的人,見到任何人有不幸,都想幫,比如同學肚痛,都會思考如何才能幫到忙。」
讀醫短短一年,鳴弦已經去過尼泊爾、荷蘭做義工,今年8月又參加各地醫科生組成的國際會議,見識他們為改善國人健康所作出的努力。
她認為,這些經歷是「未來成為一名令病人身心都得到治癒的好醫生的起步點。」
此外,她亦不斷思考,希望自己不再只是個「聽話的孩子」,而是逐步擁有獨立深刻見解的醫者。■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