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世衛揭「電玩失調」三症狀 沉迷打機首列精神疾病

2017-12-27

許多人手機不離手,尤其喜歡玩網上電子遊戲,但也有不少人因此不能自拔導致沉迷。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於明年發表的最新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編碼(ICD)中,將「電玩失調」(Gaming disorder)納入危害精神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首次將電玩成癮行為正式列為精神疾病。若玩家連續打機12小時,便可能患上電玩失調,但需持續觀察逾一年以上才能確診。

根據新版編碼草案的描述,電玩失調是指持續或反覆的電玩行為模式。它的三大主要症狀包括控制電玩行為的能力受損,患者愈來愈不能控制玩遊戲的次數、頻率、強度、持續時間或結束時間;電玩的優先程度日漸增加,甚至取代其他日常生活的事情,以及即使在負面後果發生時,患者仍會持續玩遊戲。

持續一年界定有病

草案指出,這類行為模式的嚴重程度,足以構成對個人、家庭、社會、教育和職業等各方面重大損害。WHO認為,這類行為須持續至少一年,才能被界定為精神疾病,但若病徵非常嚴重或已出現所有症狀,確診所需的持續時間將可縮短。專家認為,偶爾的長時間打機不足以構成精神疾病,許多人均會在假期或空閒時放縱一下,但若行為持續太久,則明顯是不受控的行為。

4條問題自我檢測

專家表示,一般人可以通過4條問題,知道自己是否受電玩失調影響,包括「你曾否覺得應減少玩電子遊戲」、「曾否因被人批評打機而感到煩躁不安」、「曾否對打機感到罪惡感和心情變差」,以及「電玩是否你起床後第一件想起的事」。專家亦指,若自認為無不良電玩行為,可嘗試減少打機,以測試電玩對其生活的控制程度。

ICD是一項國際定義健康問題和疾病的標準,全球健康專家均會參考標準。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發表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目前仍未確認電玩上癮是精神健康問題,不過在手冊的附錄部分提過電玩失調。APA曾表示希望以此鼓勵相關研究,以確認有關問題應否被正式列為疾病。

美8.5%少年病態沉迷

根據2009年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公佈的調查報告顯示,約8.5%的8歲至18歲美國青少年存在病態電玩行為。日內瓦大學教授巴韋利埃則認為打機也有好處,指出適度電玩遊戲是安全的減壓方式,並能加強手眼協調、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建立友誼等,關鍵在於時間長短。 ■《福布斯》/《新聞周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