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科研傳承:嚴謹重細節發 重精神相傳

2017-12-30
■梁湛輝(左)現時載藥研究項目中,約有10%至20%涉及樹狀分子研究,並交由其高徒、博士生關擇誠主力負責。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  攝■梁湛輝(左)現時載藥研究項目中,約有10%至20%涉及樹狀分子研究,並交由其高徒、博士生關擇誠主力負責。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 攝

知識一代傳一代,生生不息才可不斷進步。被視為化學界「亞洲新星」的浸會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梁湛輝,曾先後跟隨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者獎得主周克勳及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斯托達特(Stoddart)兩位名師學習,開展有機合成化學和超分子化學方法的科研工作,近年他積極把研究成果轉化至生物醫學等多項應用層面,並為人師授業年輕一輩的學生,希望將兩位恩師「講究細節、重複驗證、一絲不苟」的卓越科研精神傳承開去。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姜嘉軒

梁湛輝是中文大學1999年本科及2003年博士畢業生,師承化學系教授周克勳,其後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UCLA)在「分子機器先鋒」斯托達特的小組進行博士後研究。名師出高徒,近年梁湛輝努力於爭取科研佳績,曾夥拍香港及內地學者,獲國家教育部高校科研獎的科技進步一等獎,並連續3年獲亞太材料研究學會的「材料研究貢獻獎」,更於2013年獲亞洲化學會聯合會頒發「亞洲新星獎」。

在修讀博士期間加入周克勳的有機化學團隊,梁湛輝說,恩師在大學教書以外,亦具備生物化學公司的豐富工作經驗,「這份學術與工業界兼備的背景,是我希望向他求學的一大原因」。

他表示,自己最初對化學的興趣源於對製藥的好奇,「想要了解它背後的化學原理,同時也希望自己的科研項目,能夠轉化成實際產品。」而他近年已一步步邁向目標,其研究成果於生物醫學以至工業層面均見應用空間(見另稿),轉化科研知識為社會帶來影響。

梁湛輝憶述,周克勳茩城鷎i學生打好基礎,講究細節,「當中學到不少化學合成原理」,對於研究的「重複性」尤其看重,「實驗結果不能做到一次就草草公開,必須經過重複驗證,偏差值均在可接受範疇內才算完成。」而這如今也成了他指導下一代的特質之一。

至於隨後的博士後研究與學習,更為梁湛輝開創自己的獨立研究路向奠基。他笑言,從小熱衷於科幻小說與電影,裡面經常都會提及極微小的可驅動機器,甚至可如潛艇般進入人體漫遊,希望也能在相關範疇作出貢獻,遂自薦到以分子機器知名的斯托達特手下工作,更成功獲接納。

他憶述,首次踏進UCLA實驗室時已眼界大開,「當時斯托達特的所有儀器,都是我夢寐以求的,每件事物都希望能更多地摸索、了解。」由於設備一應俱全,加上過往已累積一定的有機化學合成經驗,梁湛輝指,當時在研究方面算是很快上手,倒是文化適應花了一點時間,「例如是聽懂斯托達特的蘇格蘭口音、跟團隊中來自約20個不同國家的人士相處等等。」

笑談恩師「攬住文章唌v

在斯托達特團隊工作,梁湛輝除了吸收對方的科研知識外,對其批閱科研學術文章的態度更留下深刻印象。「不論是大小文章都一視同仁,不會因為項目不夠新而敷衍了事」。

他記得,老師每篇文章都會翻閱多次,「從用字是否準確,以至圖表與文字風格都一絲不苟。」他笑言其嚴謹堪比撰寫古典小說,又透露老師對批閱文章的熱忱甚至會「攬住來唌v,並因而衍生一個小習慣,「經他批閱的文章很多時候都會寫上『Teddy Bear』(泰迪熊)字眼,這既是他把文章當成熊公仔般珍重,甚至會抱茖蚨峈漱@種形容,也是代表該篇文章已經批閱得七七八八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