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本低靈敏度高 有望發展成治療新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嘉瑤)隨着人口老化,包括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等認知障礙的患病人數將急劇增加。浸會大學學者成功首創一系列「花青素化合物」,能快速追蹤人類體液中所存在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蛋白質生物標記物,可望發展成只抽取口水或尿液就能診斷病症的快速簡易測試,較現時的腦脊液檢測更快捷、靈敏度更高且成本更低,也有潛力發展成治療該症的藥物。
阿茲海默症現時未有根治方法,及早發現或有助推遲發病期,但有關早期檢測方法並不普及。浸大化學系教授黃文成和副教授李紅榮的團隊,針對阿茲海默症患者腦內會積聚、俗稱「老人斑」的「澱粉樣蛋白」的分子結構,改良常見於花瓣和果實、可用於天然染色劑的「花青素」結構,首次研發出一系列的創新「花青素化合物(Cyanine compounds)」,可於納米檢測平台上,追蹤有關蛋白並作熒光顯影,為阿茲海默症的檢測、診斷以至治療帶來新方向。該發明並已獲得4項美國專利和一項內地專利。
現時檢測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方法「ELISA」,透過抽取患者的腦脊液,再檢驗其「澱粉漾蛋白」的含量,過程需要約十多小時,費用則要數千元,患者更要承受抽取過程中的痛楚。
數十元成本 免抽腦脊液
而新的檢測原理是以磁納米顆粒表面的抗體來監測「澱粉樣蛋白」,只需一小滴「花青素化合物」即可以快速及染色標記致病蛋白,當附有「花青素化合物」的磁納米粒子與致病蛋白相遇時,會呈現熒光標誌信號,在紫外光照射下就能得知病人體內該蛋白的含量,只需約1小時便能準確地針對目標蛋白進行定量分析,較現有方法快十多倍,而每次測試成本只需要數十元。
研究團隊在老鼠實驗中成功證實「花青素化合物」能透過血液直達腦部,及準確標記「澱粉樣蛋白」,並可透過身體代謝功能在10小時內排出體外,對身體無害。
配合新檢測作全民篩查
李紅榮續指,由於人類頭骨厚,以紫外光照腦技術暫未可應用於人體上,但她表示,阿茲海默症患者的體液包括血清、口水、尿液等亦帶有小量「澱粉樣蛋白」,由於新開發的檢測工具敏感度較現有高約1,000倍,有機會發展成只需要口水或尿液的新型非侵入性初步測試,「具非常大的潛力,用於全民疾病篩查工具。」不過,此前尚需要醫學界就相關「澱粉漾蛋白」致病量下定義,並採納和通過臨床測試才可獲採用。
黃文成補充指,將來會進一步將「花青素化合物」結合包括磁共振成像等技術,監測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細胞及蛋白變化,更深入理解該症的發病機理。
而另一方面,研究亦發現「花青素化合物」有一定抑制「澱粉樣蛋白」毒性的功能,可保護腦細胞免被侵害,團隊會進一步深入探究其作為阿茲海默症治療藥物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