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個對中國帶領環球潔能(Clean Energy)的報道,存在着很多不公允之處。美國喜歡一手包辦(single-handedly)來執行國際任務,所以特朗普退出巴黎協議之時,美國傳媒便提出四個抹黑點子。
乘領導懸空之危,中國突然搶佔大阿哥位置?從歐美傳媒報道,也可一直看到中國有積極參與,只是在新聞圖片中老是被排諸於外,中國並非是「突然」出現。全球各國共享同一片天,即便中美與歐盟共同佔了每年全球碳排放約55%,若非得到各國支持,只會弄得碳排源頭由一方移到他方,所以各國必須同受尊重,一言堂的朝代是過了時,中國也並非霸權。
中國是排碳禍首?以每年作單位,近年中國確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國家,碳排問題也因大都市化變得更集中。可是在擁有最污染城市的國家列表中(The Telegraph: "Mapped: The world's most polluted countries"),中國卻沒有「躋身」十大 。
污染出口到中國
另外,我們這個世界工廠是怎樣煉成的呢?請把問題追到源頭(Strike the problem to the sources),多年來建立工廠的資金與發出生產訂單,以至收取成品的零售商及享受的消費者,主要是歐美國家,也可以說佔去產品大部分利益的是西方世界,同時他們把污染出口(export pollution)到中國。
自1970年至2013年,美國連同歐盟分別是積累碳排的冠軍及亞軍,把積累多年的問題算到今天的中國頭上,那是推卸責任(shirk their responsibility),幸好我國深知責難(finger-pointing)並不能決問題。
中國會否說說便罷了?從彭博(Bloomberg)題為"Toyota to re-enter electric vehicles starting in China from 2020"一文,多家汽車生產商現正積極籌備或已經投入與中國合作的電動車市場 ,中國無論在資金投放、研發及使用等各方面,也是迎着減碳之路而上,類似我國在潔能上投放的新聞還有很多,不能在此盡錄。
據《衛報》(The Guardian)文章載,美國的冬天在100年內縮短了多於1個月(US winter has shrunk by more than one month in 100 years),美國是不可以獨善其身的("US is not immune by staying aloof." )。第四點抹黑留到下文再述。■林健根 會計師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