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嘉瑤)海洋低氧問題是現時全球面對的重大挑戰,大量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整體生物多樣性下降,亦對人類生活影響深遠。香港大學學者夥拍國際科研團隊,首次全面分析海洋低氧情況的成因、後果和解決方案。團隊指,氣候變化及過量營養物污染造成藻潮,是海洋含氧量減少的罪魁禍首。過去50年,公海中「零氧氣」海水量上升逾4倍,海岸水域的低氧區更大增超過10倍,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海岸區,屬於受影響最嚴重的水域之一。
港大學者夥國際團隊探研
是次研究由聯合國跨政府海洋學委員會旗下的「環球海洋氧網絡」進行,有關學術文章已於1月初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刊登。研究團隊指,氣候變化令海水表面升溫,氧氣難以到達海洋深處,致部分海域含氧量低。
在海岸水域,來自陸地的過量營養物污染造成藻潮,海藻死亡及分解過程會消耗氧分,更會釋放危險化學物質和帶毒性的硫化氫,阻礙不同海洋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更可引致疾病與死亡。
有份參與研究的港大海洋生物學家安原盛明直言,海洋含氧量下降是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造成極嚴重影響中的一環,他警告:「亞洲海岸地區包括香港,是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水域之一。」
生物致命 漁業旅遊受打擊
團隊並發現,海洋缺氧除對海洋生物有致命影響,更衝擊人類社會生計,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當中小型手工漁業會因為低氧海水影響漁獲或魚群遷移而面對經營困難,而一些旅遊熱點的珊瑚區,也會因海水缺氧而消失,對於倚重旅遊娛樂、酒店餐飲等支援服務業等都會造成巨大損失。
為防止情況惡化,研究團隊建議全球從三大方向着手應對,包括從「源頭」做起,減少化石燃料氣體排放紓緩氣候變化,及改善衛生和消毒設施避免海水受污染;加強保護脆弱的海洋生物;改善全球追蹤低氧情況設備,鞏固監察機制及運用數據模型,結合先進科技更準確識別易受威脅的地方和制定有效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