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始,正是回顧及展望的時候。家長們,除了希望子女學業進步外,有否想過為你和孩子之間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及為成為他們的同行者而訂下目標及行動計劃呢?
年初開學日,便有兩宗學童輕生事件,令人心痛不已。箇中原因,只有當事人最清楚。事件卻再次提醒父母,應與孩子互相了解,成為對方值得信賴的傾訴對象,讓他們遇見困難、情緒低落時,除了與摯友分享之餘,亦願意與自己傾訴,一同面對,一同經歷,使他們不會覺得自己是孤獨面對,毫無出路。
一直以來,家長較傾向與孩子建立長幼有序、上下尊卑的溝通關係,對於要與孩子建立邀請、開放式的對話方式並不習慣。孩子入學後,話題多圍繞功課、溫書、考試、洗澡、吃飯等沒趣的生活瑣事,欠缺互相認識,長遠而言只會令彼此間存在溝通隔閡。
覓共同話題建同儕關係
其實要與孩子建立既有質素又能互相了解的對話,首先是要與他們有共同話題,如討論一同看的電視、電影、書籍、遊戲,甚至以學校、工作間發生的瑣事為題,與他們建立同儕關係,從而產生共鳴,開拓日後傾訴的機會。與此同時,亦可了解孩子周遭發生的事情、他們的看法、處事技巧及態度等,加深彼此認識。
「家長童學」專家授錦囊
當孩子遇到不悅的事,放開自己的耳朵,成為他們最好的聆聽者,不需要加入自己的意見,只需認同孩子的感受,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想法及引導他們思考恰當的解決方案,支持他們嘗試,作為他們的情緒輸出口,及恰當行動的支持者,讓他們感受到凡事必定有解決的方法,家人亦是自己強大的後盾。
香港教育城的「家長童學」,網羅大量專家就親子溝通及紓緩壓力等議題上的經驗分享,如資深臨床心理學家劉余寶堃在「與孩子對話」一文中提到有質素對話的效果:「對話時,孩子要把自己的想法,以言語表達出來,一方面訓練他的語文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好讓家長從中了解自己的子女,知道他們的愛與惡,對事物的評價,也好讓家長可以及早發揮影響力,以免孩子思想或行為『走歪』。」
孩子在成長的旅程中,要找到支持者,家長們可善用有質素的對話,建立亦師亦友的同行關係。■香港教育城高級發展經理 洪婉玲
(小標題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