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三劍客: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
作者:閔捷
出版:香港中和出版
當定居巴黎的華裔畫家朱德群於四年前的早春逝世的時候,媒體不約而同地用上「留法三劍客時代終結」這樣的標題。所謂「留法三劍客」,指的是吳冠中、趙無極和朱德群三位當代著名畫家。他們在青年時代都因為留學法國而受到西方藝術的熏染與影響,之後有的回國,有的留在他鄉,雖人生軌跡迥異,卻殊途同歸,令到西方與中國的藝術藉由他們各具特色的創造,生出互動的光亮。
新華社高級記者閔捷的新書《留法三劍客》,可說是第一部全面介紹三人藝術成就與人生經歷的傳記式作品。全書共分八個章節,前面七章以時間為序,介紹三人由1930年代初遇,到1950年代去或是留的抉擇,再到1970年代的磨礪直至1990年代的巔峰,以三條並行且時有穿插的敘事線,重溫三位心懷藝術理想的畫家如何面對創作上的瓶頸與人生中的困境。
最後一章中,作者則宕開一筆,以「師友」為主題,介紹與三人密切相關的另外三位藝術家(林風眠、吳大羽及常玉),藉由這六位致力糅合東、西方審美的畫家之生平,回溯20世紀中國藝術光譜中,於寫實主義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之外的、對後世創作影響至深的流派及風格。
以兩百頁、數萬字的篇幅,介紹三位傑出、高壽且多產的藝術家的生平遭逢及其創作變革與演進,確是不容易的事情。作者並未事無巨細,而是揀選其中數個重要節點,比如1940年代戰亂時,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文革」時期,以及1990年代末世紀交界處,將個人抉擇與世事變遷勾連講述。
書中最引我動容的段落是第四章「六十-七十年代:磨礪」。當身處中國的吳冠中被批鬥、被下放勞動而數年不得作畫的時候,身在他鄉的趙無極與朱德群卻相繼在巴黎揚名。原本幾乎並行的三條敘事線,因時代的更迭而產生巨大的反轉,難怪多年後友人問吳冠中:「如果當年不回去,必然走在無極和德群的道路上,今日後悔嗎?」
吳冠中卻說自己不後悔。耄耋之年的他,回首半生甘苦,終能釋懷,將生命中的曲折當作藝術創作的給養。的確,若沒有經歷1950至1970年代的困境,吳冠中恐怕難以體味夾縫中求生存的堅韌鬥志,恐也較難如此珍惜並看重苦難後數十年安穩創作的時日。西方有諺:「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必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以此句來解釋吳冠中遭逢,彷彿再恰切不過。
除去闡述時代更迭之於藝術家生命歷程的影響外,作者將諸多筆墨落在三人的創作演進上。三位藝術家的經歷各異,卻都將藝術視作生命的滋養與慰藉。他們一生樸素,生活用度均不掛懷,卻常常為了藝術上的些許創新或進步而欣喜不已。吳冠中早年留學法國時,為了省錢旅行看展寫生,時常以麵包加香腸果腹;八十二歲的朱德群閉門謝客,專心創作《復興的氣韻》並將其無償捐獻給上海大劇院;1950年代,趙無極經歷中年危機,避走美國洛杉磯,竟因緣際會遇見波洛克等先鋒藝術家的作品,自此開闢創作上的新途......
這些細節生動,予人深刻印象。原來,藝術家之所以為藝術家,不單因為天賦及閱歷,還在於他們對於藝術終生不渝的熱愛。作者不斷強調三人如何視藝術為畢生摯愛,亦令到非藝術專業的你我心有戚戚。擴闊來看,我們若想在任何一行學有所成,非得保有熱忱以及不斷求新的渴望。
當年「留法三劍客」的傳奇人生雖已落幕,但他們留下的作品卻紛紛在拍賣場上報出天價成交額,這讓我想到作者在某一章節開篇處引用梵高的那句話:「幻想也許會消失,但是崇高的東西卻保留下來。」若干年後,榮譽勛章也好,拍賣市場上的高價也罷,都將如雲煙一般過眼離去,唯有藝術的美與純粹,唯有生命與生命結實的交匯與碰撞,才是真實的,才值得後世不斷反檢、思考與回味。■文: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