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導演啟蒙藝術教育 辦工作坊點燃學子熱情
12月中旬的一個傍晚,北京城寒風呼嘯,朝陽區達美中心二層排練廳內卻氣氛熱烈。香港導演葉遜謙正在排練他的新戲《夏洛克的煩惱》,這是他北上京城七年來的第十部作品。葉遜謙自小熱愛戲劇和表演,中學畢業考上香港大學的牙醫專業後,他對未來充滿迷茫。雖然牙醫在香港代表着高薪,但他並不喜歡這種安靜的職業,所以堅持己見重學戲劇,進入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學習導演。帶着這份「執念」,他在推廣戲劇藝術和戲劇教育的道路上為北京戲壇帶來了一股香江清風。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寶峰 北京報道 / 圖:受訪者供圖
「巴薩尼奧先生,巴薩尼奧先生?」
「你好,閣下是?」
「鄙人蘭斯洛特,是猶太商人夏洛克的僕人。」
......
葉遜謙激動地揮着雙臂,誇張地轉起螺旋舞步,帶着豐富的面部表情示範起剛才那段表演,「我覺得你可以再瘋狂一點。對你來說,巴薩尼奧就是柴(呃),大柴(呃),大,財,主。」普通話還不太溜的葉遜謙不得不降低語速,終於在第三遍準確地說出了「大財主」三個字,讓所有人忍俊不禁。排練廳緊鑼密鼓的緊張氛圍一下子紓緩下來。
1977年北京出生的葉遜謙,6歲隨家人移居香港。在同是搞藝術的父親和祖父的熏陶下,自幼熱愛表演,所以考上令人羨慕的牙醫專業後他也不顧家人的反對,一定要重讀戲劇,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他的堅持不懈下,2002年大學畢業的時候,葉遜謙已經積累了一定的人脈關係,英國文化協會就是他的重要合作夥伴之一。
發掘內地戲劇熱
2011年3月的一個偶然機會,讓葉遜謙的原創音樂劇《莎翁的情書》(英文版)得以在北京演出。首演選在民營的蓬蒿劇場,儘管場地狹小,但從演員賣力的演繹與觀眾雷鳴般的掌聲中看出,首演非常成功,戲迷熱情的歡呼幾乎要掀翻小劇場的屋頂。謝幕之後,葉遜謙一個人回到後台,激動的淚水撲簌而落。
很快,葉遜謙又推出了《莎翁的情書》(中文版),僅在北京就演了150場。在音樂劇還未普及的當年,這個數據對於一個「外來」導演而言,就如同做夢一般不切實際。「我完全沒想到,內地的觀眾那麼熱情。演出結束,他們一直拉着我和演員的手,聊莎士比亞的愛情觀,聊我們講故事的新角度。」那一刻,葉遜謙感慨萬分,「音樂劇在這裡好有希望啊!」
於是葉遜謙萌生了更多的想法:能不能在內地做更多的戲劇推廣和戲劇教育?能不能讓自己的作品走進北京的校園?
與教育機構合作
於是那一年,在北京很多高校裡,都能看得見一個步子比學生還迅疾的身影,四處奔走聯絡合作。在英國文化協會幫助下,由英領館牽線搭橋,葉遜謙終於打開了與北京市教育機構開展合作的大門。從豐台大成中學到北京科技大學,從送課程進校園到帶學生去看戲,葉遜謙把所學所感傾囊相授。在他的課堂上,戲劇教育從來都是開放式的,他會定一個戲劇的主題,讓學生感悟,「其實就是一種互動,我們不要強加思想,而是去啟發他們。」 葉遜謙說,孩子們可以隨心創作劇本,互動與表演更是常有節目。「孩子們都樂翻天了,每次我帶他們去劇場看戲品戲之後,他們都依依不捨,賴着不走。」
如今,葉遜謙已在北京、上海多所大中學校辦起了戲劇工作坊,所到之處無不燃起學生對戲劇藝術的濃烈興趣。葉遜謙就這樣一步步北進哈爾濱,南下海南島,東入上海灘,西抵川渝府......「我會把戲劇教育一直做下去,內地學子們的熱情給了我最大的信心。」
葉遜謙陸續推出了音樂劇《閃亮芭比》、原創劇《我,小王子》、木偶劇《小人國與大人國》等,而且無不受到內地觀眾的歡迎。就在今年11月,北京兩家最大的演藝場所向葉遜謙伸出橄欖枝。「這堪稱京城音樂劇殿堂的天橋藝術中心,已經確定與我的工作坊長期合作,由我們負責推動音樂劇在北京的普及和教育項目。代表國際一流水準的國家大劇院,也邀請我們舉辦戲劇教育講座和工作坊,並希望開展更有深度的合作。」葉遜謙無不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