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自2017年10月17日中國證監會「大發審委」亮相以來,IPO發行審核趨嚴,企業否決率急劇升高,甚至出現了單日否決率100%的情況發生,這讓一些排隊企業萌生去意。從目前看,有不少企業正在主動申請撤退。監管層加大對擬IPO企業的清理力度,採取談話等多種監管手段,對不稱職的保薦機構推薦的其他項目進行重點關注,這或許是最近終止審查企業較多的原因。據清暉智庫統計,「大發審委」關注點主要包括擬上市企業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合理性、關聯交易、毛利率異常、內控制度等問題。
我認為,審核趨嚴將會提高上市企業質量,資本市場也因此更加健康,質地有問題的企業轉而會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總體而言是好事。但結合目前的情況來看,首發審核趨嚴也衍生一些新課題。首發審核趨嚴雖然中長期來看無疑是利好資本市場,但卻有可能造成新的IPO堰塞湖。從長遠來看,如果保持這種高壓的審核姿態,堰塞湖問題解決就可能存在較大的難度。
與此同時,發審委審核趨嚴除了對資本市場產生影響之外,也關乎着釵h企業、保薦機構的生死存亡以及切身利益。發審委首發審核趨嚴讓許多懷揣夢想的企業上市「夢」碎,經歷漫長等待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凡事皆有兩面性,發審委這個「面試官」直接淘汰出局一些企業,等於從源頭上保證了上市公司的質量,促使了資本市場這個大環境更加健康地發展。目前來看,發審委的這種嚴厲審核姿態對於待上市企業,意味着這些擬上市企業必須把招股書等上市材料做扎實,才有望審核通過。
後市看漲 盯住222隻大盤股
總體而言,從現在起至2018年,內地IPO市場將朝着三個方向大步伐邁進:一是IPO審核極低的通過率將是常態;二是杜絕企業帶病上市;三是加大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在IPO審核趨嚴下,投資者除了關注一些質地優秀的成長股投資機會外,還應提前佈局今年6月初始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222隻大盤股。在中國宏觀經濟各項因素全面改善背景下,今年外資對A股的看漲情緒更強,或會加大參與中國市場的力度,對藍籌股等板塊進行佈局。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著有《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