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出爐,隨着GDP總量首超80萬億元,增長速度時隔七年首度回升,外界認為,這意味着中國經濟進入了新階段。仔細分析各項指標發現,中國經濟結構層面正發生積極變化,不僅新經濟、新產品等的增速大幅高於平均水平,近年備受詬病的金融「脫實向虛」的局面也有改觀。
在2006年4季度至2016年3季度的11年間,中國經濟先後受股市泡沫、反危機政策和金融空轉等影響,剔除金融業的GDP增速持續低於經濟整體增速,2015年金融業對經濟的貢獻更創紀錄地達到20%,凸顯實體經濟長期疲弱、金融「脫實向虛」的現實問題。
不過,在去年6.9%的經濟增長中,來自金融業的拉動僅有0.4%,貢獻度也降至5%,實體經濟增速連續四季高於整體GDP增速。去年前三季度,剔除金融業的GDP增速反超GDP增速近0.4個百分點,同時工業產能利用率升至76.8%,為近5年來最高水平。這些數據變化反映出,前兩年經濟運行中出現的金融「脫實向虛」局面已有改觀,實體經濟明顯改善,金融和實體經濟關係正在發生變化。
不僅如此,此輪實體經濟回升也不再依靠貨幣驅動。在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貨運總量等實體經濟指標持續出現明顯回升時,社會融資增速並未同步增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比重開始回升。
至於未來,中國正處於一個新舊經濟動力的轉換期,下一步政策重點是創新驅動,如何將大量金融資源引入到創新型的製造業和企業,讓更多新經濟行業,在金融上找到一個落腳點、一個紐帶、一個平台去支持它,將是中國經濟在新階段面臨的新挑戰。■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