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專家:穩中求進態勢奠定高質量增長基礎

2018-01-19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新社報道,去年中國經濟「成績單」昨日揭曉,在同日由中國新聞社舉辦的國是論壇上,多位經濟學家表示,中國經濟在去年取得了轉折性成就,但今年及今後也有相當多困難需要克服。

受惠供給側改革 外貿成績矚目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認為,去年是中國經濟取得重大轉折性成就的一年,經濟持續下行五年後,首次回升。這種穩中求進的態勢,為中國經濟下一步由高速度轉向高質量增長奠定了基礎。

「能取得這樣可喜的成績,說明中國結構性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萬喆認為,去年中國能亮出一份良好的「成績單」有三方面原因:一是2016年中國官方出台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效果在去年開始顯現;二是去年中國官方對金融、市場以及地方債等加強監管;三是去年國際經濟環境整體也比較好,美國和歐洲都進入整體復甦的階段,營造了一個寬鬆環境。

在外貿方面,去年中國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全年進出口總額超過2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2%,扭轉了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

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看來,去年中國外貿的好成績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中國外貿競爭力的提升有很大關聯。

但他也表示,去年外貿回暖是全球性現象。除了中國實現兩位數增長,美國、歐洲和日本也都不錯。並且考慮到2015年和2016年的外貿下行基數,去年實際上有恢復性增長成分,如果把連續三年平均起來,增長速度也不是很高。

張建平認為,中國外貿進入新常態後,再增長難度就很大,即使每年能有一位數的增長,也很了不起。不過他認為,中國還有很大的空間和餘地沒有發揮出來。

首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量龐大,貿易空間巨大;其次,中國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大品牌,將來在全球市場中也有很大的空間;第三,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改革,將構築面向全球自貿區的網絡,助力外貿總量提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