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翠袖乾坤】好奇怪的藝術展

2018-02-08
■大禹治水圖(傳自網易圖片)。作者提供■大禹治水圖(傳自網易圖片)。作者提供

連盈慧

由藝術發展局主辦、賽馬會捐助、渠務署作為節目夥伴的《大禹之後》,海報宣稱「深入大坑東蓄洪池,屏息靜觀,平常看不見的起伏」,多麼具有吸引力 !

光是幻想可以參觀蓄洪池內部的奇特建築,而又有渠務署職員講解大雨來時如何收集雨水,雨水如何流出大海的常識,又是多麼傳奇有趣 !

實際情況是整個活動不外步入一個黑沉沉地窖之後,看到幾幅白布在懸空飄蕩,固然,以布象徵大水,早已是舞台慣用和觀眾熟知的道具,也沒可能傻兮兮要求看到真正的大水,燈光不斷掩映浮動照射下,製造出波光水影,配以空靈配樂,簡單而重複也算了。整個活動宣稱四十分鐘,由導賞員講解當年太子、旺角區深受水患到後來建築大坑東蓄洪池解決水患的過程,再由提燈人帶領走向入口,進入幾乎伸手不見五指的蓄洪池走一圈就花去全部時間了。

真正觀賞的就是看完不到五分鐘那幾幅白布,台灣林懷民「雲門舞集」中,比場中巨浪更大的白布不是早已看膩嗎?這裝置也真過於勞師動眾,給觀眾開了很大的玩笑,為了看這幾幅大布,大家事前花去的時間和工夫可真不少,先是上網隆重登記,最妙溫馨提示渠內有異味,六十五歲以上不宜入場,那麼富挑戰性,大概進場觀眾中一定不乏十號風球登山的勇士吧。

「展覽睇得多,有無試過地底睇展覽?」「經典神話故事《大禹治水》帶出現代「大禹」故事。」最聰明有力的句子,就是挾「大禹」的大名作招徠,事前誰會想到內容比枯池更空洞 ﹗

步出蓄洪池途中,有人說枉此一行,也有人笑慕名「抽」了大禹之「水」,早知安坐家中細閱那本《大禹之後》場刊,當中資料詳盡便已得益不淺,原來香港還有那麼多人不知裝置藝術為何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