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香港+全球化
在香港,少數族裔即少數非華裔人士,大多指來自南亞和東南亞等地的人士。少數族裔是社會上其中一個弱勢社群,礙於種族及文化不同,往往在教育、就業和社交等出現適應或融入困難。隨着香港回歸,這些少數族裔大多放棄居英權,留港落地生根。他們身為香港社會的一分子,其生活、就業情況等就更值得關注。 ■林曦彤 特約資深通識科作者
今日香港+全球化
1.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
表一:香港少數族裔人數分佈
少數族裔類別 人數 佔少數族裔人口百分比
印尼裔 153,299 26.2%
菲律賓裔 184,081 31.5%
印度裔 36,462 6.2%
巴基斯坦裔 18,094 3.1%
尼泊爾裔 25,472 4.4%
日本裔 9,976 1.7%
泰國裔 10,215 1.7%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
表二:能說粵語的5歲及以上的香港少數族裔人士比例
泰國裔 91.1%
印尼裔 85.6%
巴基斯坦裔 59.8%
尼泊爾裔 48.0%
印度裔 35.3%
菲律賓裔 24.8%
其它少數族裔# 51.8%
資料來源:小彬紀念基金會,《香港少數族裔概況1997-2014》。
#註:包括全港所有非華裔人士,例如:白人、黑人、拉丁美洲人等。
表三:香港少數族裔月收入中位數#
巴基斯坦裔 12,750元
尼泊爾裔 12,600元
印度裔 22,000元
印尼裔 10,750元
菲律賓裔 12,240元
泰國裔 10,530元
全港人口 15,500元
資料來源:小彬紀念基金會,《香港少數族裔概況1997-2014》。
#註:數字為少數族裔工作人口的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
資料B:協助少數族裔就業的一些建議
1. 勞工處就業中心設立由少數族裔接聽的熱線,加快轉介;
2. 勞工處設立聯絡點,方便有意聘用少數族裔的僱主;
3. 增加用英文或少數族裔的語言列出就業資訊;
4. 加強宣傳專門協助少數族裔就業的非政府組織,例如:勵行會、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改善就業配對;
5. 僱主和非政府組織合作,制定培訓計劃,協助雙方適應及發展;
6. 公營機構帶頭聘用社區翻譯;
7. 資助評審學歷或專業資格;
8. 政府加強協助學習中文,以及資助考中文公開試費用。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關於少數族裔人士的生活
來自印度的Surijit,來港35年,操得一口流利粵語;10年前與丈夫離婚,帶着4個孩子,每天打兩份清潔工,其間趕回家煮飯和做家務。Surijit回憶說:「最先是姑丈來港當保安員,父親也跟着來港入行,再把妻女接來港;猶記得我才六七歲,讀了幾天小學便放棄,因為不知老師說什麼,自己不會說中文,全校只有我一個是印度人,同學笑我,把我當作是猴子般圍觀。」她於是留在家裡,弟妹陸續出生,順理成章幫忙照顧。
Surijit的大女兒和小兒子都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就讀,雖不懂寫中文,但英語會說會看。大女兒讀酒店管理,小兒子讀商科,四個子女中只有一個兒子比較無心向學,如今在地盤打散工。「香港很多好人,兒子到中三便讀不上,我求老師,她們又讓他留在學校讀到中五。」她感恩,多過抱怨。
較Surijit小十年的妹妹在港出生,直認自己是香港人。Surijit對其身份反而有點尷尬,說:「唉呀,我比較保守,弟妹都笑我是古老石山。反正我們中秋也吃月餅,新年也有紅包,甚至聖誕節也會慶祝。」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根據資料A,描述香港少數族裔的生活情況。
(b)假設你是關注香港少數族裔的團體負責人,試向政府提出3個可行的建議,以改善少數族裔難以融入香港社會的問題。
今日香港+全球化
2.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有關香港收容難民情況的報道
現時,香港拒絕永久收容難民,若免遣返聲請人獲聯合國確認為難民,會由聯合國難民署安排移居至第三國家;而聲請被拒者,則會被遣返原居地。
最近一次破例容許難民申請成為香港的永久居民要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的越南難民潮,港府為解決長期管理難民營的問題,直至2000年決定向越南難民發放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當時逾20萬名滯港越南難民中,約1,400人融入本地,其餘則被遣返或被安置到第三國家。
曾困擾香港近25年的越南難民問題,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至今仍然欠香港11.62億元,用於有關越南入境者方面的暫支款項,可見香港納稅人多年來為難民問題結賬。大家身為國際社會一分子,應肩負人道責任,港府處理免遣返聲請個案是由於公約適用於香港,香港須根據公約履行當中條款,約訂了就要遵守,這關乎誠信和合約精神。聯合國為牽頭肩負人道責任的組織,更應該堅守誠信,欠債必須還錢。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
表一:香港免遣返聲請尚待審核個案
年份 宗數
2017年 5,899
2016年 9,981
2015年 10,922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入境處
表二:尚待審核個案聲請人國籍
國別 宗數
印度 1,291
印尼 625
巴基斯坦 1,242
越南 445
孟加拉 852
其他 1,444
總數 5,899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入境處
資料C:香港有關對酷刑聲請者的看法
1. 區議員
香港政府並無設置統一收容難民的設施,免遣返聲請者因而可自由進出社區,衍生各種社區問題,包括治安和黑工等問題。
2. 社運人士
入境處的免遣返聲請審批門檻相當高,絕大部分申請人士都被拒絕,被拒絕者卻因而慘被說成是「假難民」;同時,有關審批程序極緩慢,難民被迫留港達10年至20年苦等答案,其間法例又禁止其工作。
3. 反對派立法會議員
在未經審訊和定罪的情況下,一刀切地把酷刑聲請人士拘禁於禁閉營內或有違法治。希望政府能投放足夠資源,盡快按法律與法庭案例的要求,完善整個免遣返聲請的審核機制,有效率地處理屬實的免遣返聲請個案,並將無效個案的人士迅速遣返。
4. 建制派立法會議員
免遣返聲請個案太多,而核實難民身份是相當困難的。政府處理難民問題應堵塞機制漏洞,避免有聲請人士存心拖延審核換取留港時間,可考慮縮短聲請的申請時限,減少難民滯留,同時嘗試堵截源頭以減少新個案。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評估免遣返聲請難民對香港社會的影響。論證你的答案。
(b) 有人認為「香港應該設立禁閉營或類似收容設施限制免遣返聲請人士在香港的活動」,你是否同意這說法?試加以解釋。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3.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
表一:各地每周工時變化情況
每周平均工時(小時)# 變化
城市 2015年 2012年 (小時)
香港 50.11 44.15 ↑5.96
杜拜 42.03 40.31 ↑1.73
台北 41.17 40.69 ↑0.48
開羅 40.04 44.83 ↓4.79
東京 39.52 38.69 ↑0.83
上海 39.44 37.83 ↑1.61
芝加哥 39.04 35.65 ↑3.39
北京 37.75 38.06 ↓0.31
首爾 37.19 44.38 ↓7.19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瑞銀《價格與收入》報告
#註:報告原以每年工時顯示,本表將之除以52星期計算。資料B:香港全職上班族工時概況
1. 學歷愈低,工時愈長
學歷中四以下程度的僱員,每周工時中位數達到51小時,相比之下,有高中學歷的僱員,每周工時中位數則是45.7小時,而達到專上教育程度的僱員,每周工時中位數則是較少的40.7小時。
2. 男性僱員工時比女性長
男性僱員的每周工時中位數為47.1小時,較女性多出2.8小時,在各個職業組別之中,以非技術工人的男女工時差距最大,男性非技術工人的每周工時中位數,比女性多6小時。
3. 中式餐飲、保安業工時最長
按職業分類,從事中式酒樓菜館和保安業的員工工時最長,兩者每周工時中位數均為60小時,緊隨其後的是地產保養管理、茶餐廳,分別為56.1小時及55.6小時,在地產保養管理中,25.4%僱員每周工作超過72小時。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統計處,《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報告(2014年版)》
資料C:有關工時與產業轉型的評論
香港除了貧富懸殊嚴重,僱員每周工時冠絕全球,但以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比對,並非多勞多得,德國僱員工時比港人少約一半,但人均GDP卻在香港之上。現時高新科技已可代替人類不少工作,而未來發展也是高科技產業主導,政府應推動朝向這方面發展,從而令僱員工時減少、收入增加。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 標準工時立法將對什麼行業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b) 在多大程度上認同「設立標準工時將有助產業轉型」這個說法?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總結】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建議,僱員每周的平均工作時數應為約40小時。但現時本地全職僱員每周總工時平均數約為49小時;人均年度工作時間為2,296小時,高於全球的1,915小時和亞洲的2,154小時。現時全球已有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制定標準工時,有意見認為香港也應設立標準工時,但也有意見認為此建議或許會帶來縮減工時或引發減薪問題,需要從長計議,以免香港未能應付推行標準工時所帶來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