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A:2014年香港和台灣廢物總量及處理方法
香港 台灣
棄置堆填(萬公噸) 371 9
焚化(萬公噸) 0 314
回收量(萬公噸) 203 399
回收率 35% 97%
產生廢物總量(萬公噸) 574 722
圖B:2015年香港堆填區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成分()
【想一想】
(a)根據資料,比較香港和台灣的廢物總量及處理方法的模式。 (5分)
(b)根據資料,解釋哪兩種香港堆填區棄置的固體廢物種類最應優先得到處理,以改善回收情況。
就你提出的每一種分類,建議並解釋在香港可改善這類固體廢物回收情況的一個方法。 (8分)
【題目拆解】
(a)題拆解:學生需要同時分析比較兩個圖表。
圖A顯示了兩地的廢物總量及處理方法。處理題目時,需要將兩個資料進行歸納,同時要回應題目中的兩個重點提問:廢物總量和處理方法的模式。
於整理圖A後,可得出「台灣的廢物總量比香港的多」,同時亦可得出「台灣處理廢物方法模式比香港的方法更為可持續」。
而圖B是香港堆填區棄置主要種類,用作支持「台灣處理廢物方法模式比香港的方法更為可持續」的一些例證,如「台灣的廚餘有比較完善的回收方法和系統,但香港不但沒有,廚餘更是堆填區中最主要的廢棄成分」。
如同學只有運用以上其中一個資料,分數最多只為3分;如只是引用資料中的數據,未有歸納成「模式」,最多只可得3分;如學生只能分述兩地情況或只引用兩地的數據,未就資料進行任何歸納,最多只得2分。
(b)題拆解:學生於圖B中抽出其中兩個最應優先得到處理的廢棄物類別,並需要按香港的情況進行解釋抽取該兩個項目的原因,例如「廚餘所佔的比例為最多,影響最大,加上台灣有回收的先例可以參考」、「紙類的排名位列第二,亦比其他項目多出3倍或以上,可見其迫切性」、「香港的『快速文化』興盛,於講求效率的情況下多於用餐時使用即棄或塑膠餐具,故應優先處理」。
除了要解釋何以選取該兩項廢棄物類別,亦需提出可行且具體的建議,建議亦必須扣緊本地實況;建議題的框架下,必須出現以下幾個項目:目的、對象、具體的建議內容、可行性、預計成效。
【參考答案】
(a)如下:
.前者的廢物總量雖然比後者少(574萬公噸和722萬公噸),但是處理的方法則以後者更可持續;
.前者沒有「焚化」廢物,而後者的「焚化」方式卻為第二高;
.前者以「堆填」為最主要的處理廢物方法,而後者「堆填」數字為最低,只有9萬公噸,兩者相差41倍;
.前者的回收情況未達合格水平,只有35%,但後者以回收方式處理廢物,佔97%。前者的堆填區中以廚餘為主,紙張為次,這些均為可回收的成分,而後者亦已對廚餘進行全面回收,可見其處理廢物方法更可持續(圖B)。
(b)如下:
.廚餘的被棄置量為最高(每日3,382公噸),其次是紙張(每日2,257公噸),問題/影響大,故這兩種固體廢物種類應優先得到處理;或:鋁罐的被棄置量為最低只有每日41公噸,第二低的是塑膠餐具,每日只有131公噸,可見這兩種固體廢物種類最易得到解釋/減少棄置,所以應優先得到處理;
或:配合香港現時情況,快速的飲食文化和晚上消閒活動眾多,玻璃瓶和塑膠餐具應優先得到處理。
.廚餘:可參考台灣地區處理經驗,以立法進行分類回收廚餘的方法解決問題;
.紙張:由教育着手,潛移默化地調整青少年的價值觀,以減少棄置紙張;
.鋁罐:以資助本地回收行業,以推動回收產業,亦可利用其「100%再用」的特質,鼓勵文化藝術界用回收的鋁罐進行產品設計,達到「再加值」的效果;
.即棄餐具:向大眾及商店進行宣傳,甚或推出「認證制」,鼓勵使用環保餐具或自備餐具,減少即棄餐具的消耗;
.玻璃瓶:於中環、灣仔等酒吧集中地增加回收玻璃瓶的地點,提升回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