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現時全球獲認可的藥物中,有超過一半屬手性藥物(chiral medicines),即其化學分子涉及兩個基本結構相同、但如左右手般鏡像相反、儼如「孖兄弟」的部分,惟「孖兄弟」中只有其中之一有藥效,令製藥過程複雜成本亦高。針對有關問題,科技大學研究人員近日成功研發一項更有效、更環保合成手性分子的方法,可望應用於製造手性藥物,降低成本並提升其普遍性。
手性藥物是當代藥物發展趨勢,去年全球新研發的藥物中,逾三分之二是由手性分子製成,佔整體認可藥物份額逾半。
有關藥物涵蓋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腸胃疾病等多個範疇,亦包括治療高膽固醇藥物膽固清及抗生素「阿莫西林」等暢銷藥物,過去10年間,手性藥物的全球市場銷售額更大幅增加近4倍,至接近8,000億美元,可見其重要性。
不過,手性藥物卻面對製造過程複雜、原材料稀有及昂貴等問題,不但令製藥過程困難,亦使成本持續高企。
針對有關問題,科大化學系副教授孫建偉領導的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更有效且成本較低的手性分子合成法。
他解釋指,手性分子包含像「孖兄弟」或鏡像般相反的兩個部分,在人體內兩者卻可能展現完全不同的特性,於製藥時需要將這類「孖兄弟」分子分開,只保留對人體有用的部分,技術有難度成本亦高。
傳統「孖兄弟」分子原料貴
他舉例說:「『聯烯(allenes)』正正屬於其中一種要保留的手性分子,傳統上,要製造出『聯烯』,只能從具備『孖兄弟』分子的手性原材料中提取,而這種原材料成本十分昂貴。」
研究團隊發現,以有機催化方法,從消旋的炔丙醇類(racemic propargylic alcohols)化合物亦能生產出手性「聯烯」,該類化合物既便宜且容易取得,製造時亦不會產生金屬廢物,所用的催化劑亦能夠回收及重複使用,相關報告去年已獲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
孫建偉指,該「綠色」催化方法可望助藥廠以更低廉更環保方式生產及發展手性藥物,對醫護範疇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