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翠袖乾坤】看京戲

2018-03-20

伍淑賢

今年香港藝術節的中國國家京劇院四晚演出,三月初已曲終人散,我全看了。我雖得靠字幕看京戲,也眉飛色舞。

全晚無冷場、最熱鬧開心的必是《鳳還巢》了。這周星馳式的錯摸搞笑故事,是一九二九年首演的梅派戲寶。當晚最搶眼的是反串程雪雁的陳國森、演烏龍大款朱煥然的王Z和演「美女兒」程雪娥的李勝素。記得第一次看京戲是八十年代在王府井,東來順老店附近一家小戲院,劇目已不復記。那次初體驗京劇唱腔,戲迷此起彼落之掌聲、叫「好」聲,台上台下的互動熱鬧,很喜歡。看《鳳還巢》那晚,這感覺又回來了。我很少「迷」什麼角兒的,但那晚謝幕時我跟其他觀眾一樣,遲遲不願走。有這種因緣眾緣成就一台好戲,確是難得,這就是謝幕要「謝」的東西吧。

四晚中最彆扭的是京劇《帝女花》了,我是如坐針氈般看完的。本以為這次改編,可趁勢一改粵劇《帝女花》那堂皇話劇式佈景,回到京劇的一桌一椅、一石一樹的簡約。話劇式佈景從來不是中國戲曲的境界。仿真的佈景,只會窒礙觀眾的想像力;為設景而大費周章,是在無謂的節骨眼上用力,也小覷了觀眾的品味。而粵劇中多場戲的跳脫、世顯與長平的層層互動、試探、進逼,都沒有了。我很懷疑京劇觀眾是否也覺得好看。

話說回來,改編家傳戶曉故事至另一劇種,從來都吃力不討好。今次的編劇顏全毅和宋洋寫道,唐滌生六十年前創作《帝女花》,如照搬原著,由於社會文化急遽變化,「其結構樣式和審美意趣能否打動當下觀眾,是個問題」;而對京劇觀眾而言,《帝女花》是新戲,「觀眾有權利按照現代的審美去評價和要求這套劇目」。這種改編也需要個過程,很希望日後看到「去佈景」、和人物互動層次更細緻的京劇《帝女花》,最好當然還是由于魁智和李勝素主演啦。

至於另外的《打漁殺家》和《紅鬃烈馬》,都元氣十足,勁想叫「安哥」。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