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從零創夢】要成為「給予者」或是「索取者」才能成功?

2018-03-20

王嘉裕

經過兩次分別在馬來西亞和香港嶺南大學Tedx演講後,陸續收到不少讀者留言,感謝大家都對我的分享題材--「改變在網絡上分享內容的心態」感到興趣,互相交流意見。其中一位讀者的問題頗為有趣,問及:「一直以來你是以什麼方法來啟蒙思想呢?」我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透過閱讀,每天堅持在書本中學習。今次想與各位讀者推薦一本我十分喜愛的書籍--由Adam Grant(亞當.格蘭特)編寫的《Give and Take》。

Adam Grant在三十歲前已經成為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用教授,在哈佛大學念書時期就開始探討當代頂尖企業家的行為動機,並將多年實證研究結集成書。他指出世界上分為三類人,包括「給予者(Giver)」、「索取者(Taker)」以及「互利者(Matcher)」。「給予者」樂於分享,願意無私地幫助他人,例如憑藉經驗給予諮詢和分享知識等,總是成為付出的一方而不問收成。而「索取者」則是想盡辦法榨取別人的收穫,自己卻付出最少,認為是達至目標的最短路徑。「互利者」是徘徊於給予和索取之間,維持雙方的平衡、計較付出和收穫,慷慨付出之際同時保護自身利益。看到這裡大家都應該猜測到,經常吃虧的「給予者」置於底層,貪婪的「索取者」較難成為一流的企業家,而最頂尖的則是平衡付出和收穫的「互利者」。

然而,以上只是答對了一半。數據顯示,「索取者」只顧榨取的行為的確無法達至頂級,然而「互利者」由於經常要監測雙方利益並確保回報,錙銖必較,只算是中庸之輩。最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給予者」既是最成功,亦是最失敗的一群。問題是到底如何分辨成功與失敗呢?Adam Grant的研究解釋,失敗的「給予者」常被剝削和犧牲,無可置疑容易成為底層,而成功的「給予者」,由於他們樂意幫助別人,將對方利益放置首位從而建立出廣泛的關係網絡,經常思考「怎樣才能提升對方的生活價值呢?」、「如何有助於他人?」等的問題,訂立目標要為社會、他人作出貢獻,因此便會成為頂級企業家。

回想起當年在我十六歲的時間開始創業,一心只想到怎樣賺取最多金錢,經歷多次失敗後,努力鑽研各地企業家成功的方法時,碰巧有幸讀到Adam Grant這本書。後來到外地旅遊,發現必須在當地才能購買上網卡與家人通訊聯繫,感到非常不便。在我苦惱如何解決問題的同時,想到其他人外遊時應該也會遇上同樣的難題,因此決定在香港開展旅行上網卡業務,讓大家可以在港預先購買,幫助他人解決問題,才能獲得成功。閱讀為我帶來的啟蒙,就是懂得為他人提供價值,成為一個「給予者」,謹守以人為本的道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