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專家解讀】華或祭出等幅度准入限制

2018-03-23
■內地一鋼鐵廠,工人在作業。 資料圖片■內地一鋼鐵廠,工人在作業。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貿易反制是國際社會用來對抗和制裁一國單邊貿易保護行為的常用手段。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表示,如果美國對中國出台貿易限制措施,中國極有可能也採取與美國爭鋒相對的政策,即以同樣幅度限制美國產品進口和美企投資。

去年8月美國宣佈,依據《1974年貿易法案》「301條款」,對中國政府是否存在與技術轉移、知識產權及創新相關的不合理的行為、政策和實踐,或為美國商界帶來負擔或限制等行為進行調查。日前美媒體報道,在美國公佈「301」調查結果後,美國將對中國輸美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包括信息技術、通信和消費品等,每年徵收關稅總額將至少300億美元,也可能高達600億美元;同時限制中國在美高科技投資,還可能限制中國公民赴美簽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分析,應對美國可能的制裁,中國可在農產品如種子、水果、棉花、穀物等及飛機等領域進行貿易反制,因為這些領域中國對美國有大規模貿易逆差,這樣可以顯著增加美國進行貿易戰的成本。另外,在旅遊等服務貿易逆差較大的領域進行反制也可以作為備選方案。

但張明強調,中國應對中美貿易戰時,除了在貿易領域作好相關反制準備外,還需在國內經濟金融相對薄弱的領域加強監管,一方面需要管理好股票市場與房地產市場,以防出現泡沫化;另一方面控制各部門槓桿率,以防某領域的局部風險爆發而導致系統性風險。

倡減少與華府直接摩擦

從歷史上看,上世紀90年代,美國對中國共發起過四次「301條款」。每次調查都曾一度劍拔弩張,看似中美貿易戰山雨欲來,但最終均有所轉圜,以簽訂中美市場准入或知識產權備忘錄和協議告終。

屠新泉建議,應對當前中美貿易衝突,需從短期戰術和長期解決之道上來看。短期中國方面可考慮作出政策性的調整,給特朗普一些短期內看得見、拿得出手、能向選民展示的東西,以減少與特朗普政府間的直接摩擦。

從長期來看,屠新泉認為,對內深化改革,對外擴大開放,化外在壓力為改革動力,才能從根本上減少中美貿易衝突,成為深化中美經貿合作的契機。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政府已表示,將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開放政策。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美國商界希望的方向一致,關鍵是速度與節奏。如果改革節奏加快、承諾得到兌現落實,也能重新贏得美國商界的支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