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詩意梨花寫滿春

2018-03-29
■梨花盛開。新華社■梨花盛開。新華社

宋殿儒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然而也是個令人難以左右的傷痛時節。它讓沉默了一冬的桃梨杏們都妖艷擬出,而它也讓它們在柔軟的風裡脫離枝頭......

梨花和桃杏一樣,沒有緣由、也不由自己地在晚春離開了曾經的枝頭,離開了曾經風兒的耳語和登枝鳥兒的歌喉,歸縮到埋葬它的大地......仰成一樁期盼,用夢的姿態來目浴它自己種下的那粒青澀果子......

我常常以為,述說晚春時光最有說服力的就是那些潔白如雪的梨花了。梨花不但在大自然中站成了一道獨一無二的素白風景,也在人文世界裡成為無法替代的淒美憂傷的象徵。

「誰知我花為人開,唯有詩人入心來。」往往是古今文人騷客們最懂花語,最能知情花的心聲。

梨花開在春季,花色潔白如雪,有淡淡的清香。它沒有艷麗的姿色,也沒有馥郁的芳香,以素淡清雅著稱。它開時猶是白雪壓枝,落時如大雪紛飛,它的一生都是默默無聞的。因而古詩詞中的梨花就多與閨怨、傷春、風雨連在一起,表現的是對青春逝去的惋惜,對美好往事的追憶。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這是宋朝晏殊描寫的唯美詩句。但透過唯美的梨花夜景,反透出了詩人懷念故人的惆悵心境。那時,滿院的梨花開得正好,一樹樹皆是雪白之景,如冰雕玉砌而成,在月光之下,小院裡月華如水,溫潤如玉,一汪月色傾瀉在梨花上,鋪灑在你我的身上是多麼夢幻美好。可是梨花、月色......都在,當年的人呢?

美有時候就是傷感的引信,美麗的梨花,落英的柳絮,就是給人一種纏綿悱惻之感的晚春信物。王實甫的《西廂記》借用晏殊這兩句詩,創設出同樣迷離的意境,「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景雖好,然人不見,作者只有「幾日寂寥傷酒後,一番蕭瑟禁煙中」,這是何等落寞消沉。

在古詩人浩瀚的梨花詩詞中,我最欣賞的是無名氏的那首《雜詩》名句:「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此詩是一首懷鄉的愁怨詩。我們可以想像它的意境--故鄉的梨花淳樸可人,沒有富貴之姿,但在飽經世事風霜的作者看來,卻有溫暖人心的力量。想必此時,故鄉的梨花開滿了一樹,與之相伴的還有滿溪的月光,梨花與月相遇,多少美妙的情事都可以生發出來,多少溫馨的回憶被召喚回來!然而,故鄉的梨花、月光、溪水縱然很美,也只能存在於詩人的想像中了。今夜的家鄉依舊是記憶中的模樣,她的美不知屬於何人,反正已不屬於「我」。結句點出自己苦澀的心情,表達對故鄉深深的思念。

「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這是納蘭《採桑子》的詩句。其意境仍然是借梨花落英來傳達詩人清冷、驚艷、傷懷的情感。晚春的梨花是要分離枝頭的,人也和梨花一樣,就這樣分離了。詩人當時的梨花落了滿地,枝上已經沒有了殘留的花瓣,回望天邊時,月亮正西沉,而人也離去......納蘭詞中梨花是經常出現的意象,那種清冷、那種驚艷都可以通過梨花傳達。結句以滿地梨花和西沉之月營造出一種清寒的意境,為離情增添了幾分惆悵。這一句似乎脫胎於宋梅堯臣的「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之句,納蘭於清麗疏淡之處,又增添了一種月色朦朧之感。月是迷離的,梨花是慘淡的,情感是淒迷的,或許這就是「滿眼春風百事非」的大春結局吧。

在大自然的晚春裡,其實最重要的一個動靜是生與死的交替。「春花落盡夏花開,大春沒有落幕時。」梨花儘管素白高潔,一生過不了大自然晚春的那個坎,可是它卻為這個世界孕育出了一枚枚青青的果實,落英不是落幕,而是用另一種姿勢續寫生命的春秋。儘管梨花在眾多文人騷客那裡被作為淒美、傷感、鄉愁和幽怨的載體,然而,它卻成就了人文世界裡無法替代的一襲美景。

我的家鄉人喜愛梨花,並種植了萬畝梨花園景,引得晚春時光與詩情畫意滿世界的爍爍其華,我想一定是梨花與人合二為一的樸素情結,憐愛淒美了這個世界。

啊......梨花,大自然因有你晚春不晚時,人文裡因有你淒婉而高潔。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