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雙城 記】中興業須人傑

2018-04-06

何翼平

有一部電影叫《無問西東》,香港沒有上,我是在內地看的,拍攝一般,屬於文藝片,但據說賣了七個億。我看的時候已經上演一個月就將下畫,影院還是基本滿座,多是年輕人。

影片講述抗戰時期,烽火連天,再放不下一張平靜書桌,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名校遷往雲南,稱西南聯大。影片描述幾個年輕人在這段歷史中的經歷。故事沒有太大起伏衝突和激烈場面,竟吸引青年人入場,之後了解到,原來,他們進影院的原因是,好奇還有這樣的,和他們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影片結尾,重現一長串西南聯大名師的名字和照片,人們沒有像往常一樣看完就起身離去,靜靜看完,退場時沒人嬉戲,是影片感動了他們。

戰亂、轟炸、動盪、困苦,今日不知明日死活的危難中,出現眾多大師,他們是中國哲學、歷史、文學、數學的精英,像一座座高峰讓人仰望,他們的姓名至今如雷貫耳。

梅貽琦是清華大學校長,也是聯大校長,他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他沒有什麼財產,死後病床下的手提包裡,是美國的所有庚子基金賬戶,每一筆記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他不是大師,沒有著作,但他為聯大請來眾多大師,培育出一代精英。清華大學改制的時候,設立了一個國學研究院,國學研究院的教授稱為導師,當時導師有四名: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除了這四位,還有很多位,這些大師除了有高深的學問,還有高尚的人品。

什麼是人品?陳獨秀在他的一個朋友家裡,看見沈尹默寫的字,批評說:「這個人的字,其俗在骨,是無可救藥的了。」沈尹默聽了這個批評之後,更加發憤寫字。從「其俗在骨」這四個字,可以看出陳獨秀對於書法評論的標準,不在於用筆、用墨、佈局等技術問題,在意的是氣韻的雅俗,這個準則也適用於一切學問,最難得的是「骨」,不俗的骨。

西南聯大在特殊時期留下的氣韻、學生、名師、大家,已經不會再有,但他們留下的氣韻,保存了中國文化的元氣,這份精神力量千古不滅。如今中國在世界興起,要成為強國,最需要的是人才。西南聯大的校歌中有這樣一句:「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