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上期由看電影玩手機說到「電影院惡習」,帶着尋找共鳴的心情,小狸上網攻略了一下,發現難兄難弟還真不少,且惡習種類「花樣繁多」,不如看看都有什麼花樣,以下惡習均來自網友真實吐槽。
響鈴和打電話。觀影中,手機鈴聲沒有調成震動,鈴響後竟然還堂而皇之接聽了,整個戲院都能聽到他的「業務」,且一場電影中,這種情況發生不止一次,有時是同一人,有時是不同人。
抖腿和脫鞋。頂住前排椅子,哪怕不抖腿也已經是非常煩的一件事了,觀影過程中,時常要跳戲感受來自後背的力量,如果再被抖腿,除了回頭狠狠瞪一眼,實在想不出該有的情緒。至於脫鞋,哪怕沒有氣味,也污染了視覺。
熊孩子和熊家長。意識不到音量的大聲講話、突然尖叫和哭鬧,以及十萬個為什麼加上滿場亂竄,該氣惱的不是熊孩子,而是把孩子帶到影院來的熊家長。奉勸有娃的家長們除了自己爽和娃爽之外,也關心一下公眾場所內的其他人,首先選擇適合娃看、真正能吸引娃注意力的電影--小狸曾親身體驗看《至愛梵高》時滿場亂竄及不停大聲提問的熊孩子們,不是一看動畫片就覺得適合給娃看的好嗎?其次到影院前好好給娃講解、規範、訓練其公共行為的能力,最後如果影院內失控,請第一時間帶娃離場,哄好再回座。
遲到和直身進出。早到兩分鐘真的會死嗎?覺得看電影是娛樂無所謂,就可以隨意遲到而讓全場人都出一次戲真的很心安理得嗎?更可氣的,是一個直着身子的黑影,大喇喇、慢吞吞地從大銀幕前挪過。
吃聲響大及有發散性氣味的食品。看電影前在小賣部買個爆米花加可樂無可厚非,但自帶肯德基、麥當勞全餐甚至酸辣粉、烤豬臉、燒羊蹄這種「大菜」就真的過分了。猶記小狸當年在油麻地百老匯,好好的一部《聖羅蘭傳》文藝片,就被身旁一對從一黑燈就窸窸窣窣從紙袋裡一樣一樣掏出漢堡、薯條、炸雞翅、麥樂雞、可樂、雪糕並大快朵頤了大半部電影的男女毀了。
劇透及裝×評論。身旁或者身後,難免就會碰到一個「×××馬上就要出來了。」「這裡和原著不一樣,原著是......(此處省略500字)」的奇葩。不劇透是一種道德,散場再評論是一種修養。
拍照、玩手機、亮屏。振振有詞「電影太難看了,不玩手機讓我幹什麼」的觀眾,建議離場或者睡覺。您當然可以再說「我買票了,留下來是我的權利。」但奉勸一句,從近期的新聞報道來看,其他觀眾的忍耐力正愈來愈低,比如剛剛有人因為觀影途中開閃光燈拍照,而在散場後被別的觀眾打得鼻青臉腫;又比如有女子在電影院玩手機,被後排男子直接一包爆米花扣到頭上......您是有留下來的權利,但被惹炸毛的鄰居也有衝動的本能。說是影院惡習,其實反過來就是觀影的潛規則。文明觀影,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