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通識把脈】淺談通識公開試擬題趨勢

2018-05-21

今屆通識卷延續了過往幾年的走勢。卷一題型較多元化,透過「描述」、「指出」、「解釋」、「多大程度上同意」及「比較」等要求,考驗考生歸納資料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因此語文運用和閱讀理解的能力十分重要。同學必須具備良好語文能力,才能在短短兩小時內,閱讀多則資料,並寫出要點。

值得注意是,卷一考題以分析能力為考核重點,對答案的規限較多,例如要求同學必須運用某則資料,例如「就資料C,指出及說明有些人對教育目的所持的一個信念。這個信念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於資料A和B?」便要求考生緊扣資料。

這種考核方法限制了考生自由發揮的空間,但好處是評分準則統一,有助收窄評分差異。再者,由於卷二已佔相當分數的評論題,故整體上分數的分佈仍算合理。

只需客觀分析 不必個人立場

至於今屆卷二的提問模式,與過去三屆相同:每題首個分題考問「分析+推論」的題目,要求考生就某些議題或現象,客觀分析其原因及影響,或辨識不同事物間的邏輯關係。

提問模式或方向較多元化,但離不開分析原因及影響。考生只須作客觀分析,不必建構個人立場。

今屆題型多元化 避免機械式答題

反之,卷二第二個分題考問「評論+暗比題」的題目,要求考生就某些議題或現象,申述個人意見,或評論政策的得失,或衡量討論政策或現象帶來正面和負面影響,考生必須表達個人立場,從多角度考量不同理據,作出個人判斷。

卷二的設題模式在「補底」和「拔尖」間作出平衡,能力稍遜的學生在第一分題可以取得一些分數,能力較高的同學在第二分題可有更多發揮空間。

此外,綜觀今屆卷一和卷二,考題內出現了不少較少見的提問用詞,例如卷一的「闡述兩個結論」、「解釋......兩個挑戰」、「指出及說明......一個信念」,以及卷二的「全球化妨礙多於促進......」等。提問方式和提問用詞的變化,增加了題型的多元性,避免機械式答題的現象。

事實上,現時通識教學傾向作答框架和套路的訓練,學生要按既定的程式作答,老師也按此評分,實有違通識教育的宗旨。這次卷一多了在提問方式上多了變化,未知是否與此有關。

至於通識六大單元的分佈,這次考卷能概括各個單元的內容,其中多年受忽略的個人成長和能源科技單元,合共出現於三條題目之中,算是撥亂反正之舉,是喜聞樂見的現象。但整體上考題涉及的往往是一些時事或常識,知識含量仍有待提高。

事實上,通識科是期望本科打通不同學科之間所學的知識。縱觀歷屆公開試題目,除了第一屆的「基因檢測技術」,其餘題目都沒有考問科學與倫理間的爭議,而且涉及極少量的理科知識,似未達到課程文件及社會人士的期許,情況值得反思。 ■黃家樑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